穿到古代当名士(244)

到时候有现成的宋三元给孩子当老师,岂不更胜于上书房的翰林先生们了?

宋先生与他家渊源深厚,元娘从前只是小女儿心性,对那桩婚事有所介怀,如今历遍风波,也该放开怀抱了。

他凑在床边喁喁低言,与王妃陈说利弊。桓元娘稳重地应道:“殿下之意,臣妾岂有不明白的道理?其实家兄之前已来劝过我……我也明白宋先生于王爷是良臣益友,我不该因自己一点小心思便迁怒于人。我连累得王爷搬出宫禁,被陛下疏远,宋大人却能为王爷赢回圣心……”

不,不是。他并非只为宋大人有贤才,才与他交好,更多的是为了他与舅兄之间有龙阳之情、夫妻之义……

他握住元娘的手说道:“你不必想这些,我也不曾想过用宋先生所进的嘉禾、化肥之类争胜邀宠。”他顿了顿,又说:“我虽为长子,却只是妃嫔所出,如今父皇要迎立新后,再生嫡子,我自然要安心做个臣子。”

他们身在藩地,一辈子能见着的亲戚也就是桓家兄长和嫂……了,亲情难得,往后何不好好经营呢?王妃在府中不知外头的事,他与两位亲家处的时候多,却深知他们二人情谊之深,只怕是圣旨都拆不开了。

桓元娘看向炕上小襁褓里的世子,极轻地叹了一声,苦笑着说:“臣妾的心意自与殿下心意相同。待贤哥儿再长几岁,便请宋先生与家兄为他开蒙,教他做个与父王一般贤德多才的小世子。”

她伸手抱起孩子,交到周王手中,说道:“殿下多抱抱贤儿。再两日殿下就要启程,这一去不知父子们又要多久才能相见,望殿下将贤儿的模样记在心上。臣妾还想叫人来写一幅小照留在京里,等贤儿大些,会认人了,也叫他认认父王的模样。”

周王朝她笑了笑,双手托起婴儿,心满意足地逗弄幼子,想象着将来一家人在汉中府团圆和乐的日子。

而他未来计划中处处少不得的舅兄此时其实正在自己的岳家讨好岳父岳母和两位舅子。他这趟回京虽没带什么礼物,倒也从居庸关外买了些桔子、柿饼、干果、山货,又翻出几套棉线毛线织的衣裳。

宋时让人给他织的衣裳比给周王的还多,他有几件没穿过,正好拿来借花献佛,只说是宋时叫他帮着捎回家来的。

老岳父身材比他短几寸,看着衣裳长短就知道原不是给自己备的。但这毕竟是桓凌千里迢迢从汉中捎来的,又是他那宝贝幼子教人织出来的,索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领了孩子们的情谊。

衣裳回头改一改还能穿,实在不行还给他哥哥们呢。

他叫人收起衣裳,先没问儿子,倒关切地问了问桓凌这一路上的情形,听见他们一路上平平安安的,没遇上什么达虏、山贼,才安心地吐了口气,有些别扭地说:“你们没遇上事就好,若是伤着碰着了,时官儿知道了,岂不又要心疼许久?”

他可不是自己在意这个比自己一家父子还高的儿媳妇,只是时官儿爱心疼他,他们做父母的还能怎样?他只是怕桓凌真带着伤回去,叫时官儿伤心罢了。

桓凌许久不曾受过老泰山这样别别扭扭的关心,在外奔波数月后再度体验,竟比从前更能真切体味这种温暖,含笑答道:“父亲大人放心,孩儿随身带着时官儿做的千里镜,哪里有虏寇的动静,隔得远远的便能看见,早将人打杀了,如何会叫他伤着?”

谁让你叫父亲大人了!

罢了……族谱都上了,又是记在时官儿亲兄弟那列上的,叫就叫吧。

宋老爷其实也容易哄,多夸他儿子几句,他一身刺就顺了,只是还要撑个长辈面子教训桓凌:“你也别嫌老夫老生常谈,将来你们二人是要扶持着过一……过日子的,你若有个伤损,我那痴儿该当如何?”

他还有很多事要陪着时官儿一起做,要替他建起和后世一样的汉中府,怎会先受了伤,要他照顾呢。

桓凌认认真真地向老父亲保证:“这回随殿下回了汉中,我就跟着时官儿读书、教书,轻易不往危险的地方跑了。”

朝廷如今有意派人学宋时制肥、栽种之事,这都是要在书院里学的,他这个副祭酒肯定要帮衬时官儿教书。

不过他不怕。

他跟着时官儿自学后世小学、初中知识已经有些日子了,如今给侄儿们出个充水排水的应用题、解方程组题、多边型面程几何题等等都是信手拈来,可以现场出题目考校呢。

朝中诸位大人虽然读书甚多,但他自问文学算术也不逊于别人,还是教得了他们的。

他借三位侄儿练了练手,出了满满一页数学题目,考得侄儿们无从下笔,险些齐齐哭出来,终于满怀信心地跟着周王离了京师。而在他们离京十余日后,内阁、两院、吏、户、工部的那场廷推也结束了,各部先作内推,再经廷推筛选,终于选出十位年少聪慧、耕读世家出身的进士,沿着周王的轨迹驶向了汉中。

他们是十一月上旬动身,因回程时各家父母亲人都给儿子添了许多年货,车驾累赘,竟足足走到元宵才到汉中。廷推推举出的十位天使出发虽迟,到陕西省时却赶上他们的进度,与周王一行车驾同时进了汉中。

虽然还不是元宵正日,汉中府一带却已经布置起了过节的灯火,连城外村镇都高挑彩灯,夜里沿江看来,处处华彩流丽。分明只是个外省府城,竟有几分京师的繁华气象了。

第189章

船泊进汉水码头那日,恰才正月十四。

转天就是元宵, 汉水码头上都挂着彩灯, 只是天色尚早, 灯火未点起,瑟瑟寒风中只见一盏盏扎得精细的彩灯随风摇曳。码头两侧护栏上, 却又有冻成竹筒状的冰灯,半化不化的,有些像烧过的蜡堆堆在石栏顶上, 但因水中掺了颜色, 在阳光下倒显得有几分好看。

周王见了这灯, 便想起在辽东时,李总兵麾下打磨冰块做望远镜片模子的法子, 不禁微笑, 走上去摸了摸微融的冰灯, 笑着说:“这灯也有意思, 咱们在辽东就见着外头有小儿冻冰灯,想不到汉中也有做冰灯的。”

可惜汉中天气和暖, 白天这些冰晒晒便化, 没什么形状了。

他的手套沾了融化的冰, 湿了一片, 身边内侍连忙取了新手套给他换上, 劝他别再摸这些冰凉的东西。桓凌也道:“王爷体寒,若着凉生病,元宵夜可就不能出来观灯了。城外都挂着这么多灯笼, 城里还不知有多么热闹呢。”

周王今年才得出宫,还从未见过宫外的灯市,叫他说得心动之余也不敢再碰冰灯,接过手炉暖着,说道:“既然诸位大人都是来读书的,咱们何不先去汉中学院看看,就叫宋先生他们到学院来见罢。”

他身后众臣本就是奔着这个学院来的,早晚也要去看,周王又有兴致,谁也不肯拂他的意,便都点头从命。

司马右使安排人往城里送信,叫汉中府众官员到学院迎接王驾。管汉水码头的吏员在旁边伺候,原本正安排滑车吊行李,猛听到周王想去学院,便上前启奏:“入冬后宋大人发了徭役,已在汉中经济园旁不远建了新码头,日夜吞吐矿料。王爷若不嫌弃那是个卸货的码头,何不坐船过去,却不比乘车稳便得多?”

周王犹记得去汉中经济园只有一条颠簸的小路,听说能走水路,自然是比小路强,便欣然答应:“那你便寻个带路的人来,咱们走水路去。”

那小吏哪里舍得在亲王面前露脸的机会,主动上船替他们指路。

水路虽是逆行,但众人坐了一路的船也习惯了,就在甲板上悠然观景聊天。天边几道灰蒙蒙的烟柱直上青云,在这片晴天碧水间巍然而立,倒是指路的好标识。

众人只看着烟柱一点点靠近,便能感觉到自己离着汉中学院越来越近,那种在不知路途还差多远的时候常有的急切和焦虑都散得干干净净,只余满心兴奋。

他们终于到了汉中,要见着能轻易种出祥瑞的宋三元、宋先生了!

虽然大家都与宋大人同年,甚至有早入朝几科的,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们能抢着这机会还都是凭本事、凭关系,费了许多力气得来,再没哪个觉得自己负皇命来此学习,是委屈了他们。

两位曾随宋时学过油印的庶吉士甚至开玩笑地说:“当初随宋大人学印书,刻了不知多少块腊版,这回怕不是要亲手做几车肥料吧?”

上一篇:卦妃天下下一篇:第一黑料影后

五色龙章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