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这会儿正烦着,哪有心思见人,于是便叫盼夏将人都劝回去。
盼夏领命而去,不多时,又回来了,答说人都请走了。
徐氏嗯了一声,让安笙继续。
安笙这才又凝神静气,下针。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及足厥yīn肝经均布于此,督脉与脑府直系,徐氏此症,系情志所致的内伤头痛,需通络止痛。
故而,安笙才要为徐氏施针。
治疗方法并不复杂,只需取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诸xué,并以远端xué为主,先刺,诸xué再以qiáng泻之法,即可。
诸针刺下,安笙俯身轻声问徐氏:“祖母可觉痛感无法忍受吗?”
徐氏轻轻摇了摇头,说尚可。
确实有些刺痛感,但也并非无可忍受。
治病么,哪是能好过的,徐氏也理解,所以并未挑刺。
安笙见徐氏还算配合,心下稍安,又道:“银针需得停一刻钟,待一刻钟后,孙女再为祖母取针,祖母此次皆因忧思太过,引发的急性头痛,若无意外的话,施针一次,再辅以药物,便应无事了。”
安笙的语调轻轻柔柔的,很能安抚人心。
徐氏听得也很舒服,便配合的点了点头。
松鹤堂院外。
本来皆是准备来侍疾的三位夫人,如今均被挡在了门外,可想而知,面色自然都不大好。
安笙一早被徐氏派人请去治病,大家伙都是知道的,所以这会儿,就有人拿这个说事,来刺激方氏。
宋氏眼珠一转,看向方氏,道:“还是大嫂有福气,我等想要尽孝,却不得而为,大嫂就好了,即便自己插不上手,却还是有人替你尽孝,这份福气,到底是我们比不了的啊!”
宋氏口气自然,细品似乎还带了点欣羡,仿佛真的不过是有感而发,才说了这番话而已。
可这话传到方氏耳朵里,怎么听,都觉得像是在嘲笑她。
是啊,她都进不去,被老夫人挡在了门外,她不待见的那个庶出的女儿,如今却正在老夫人屋里大献殷勤。
这怎能叫方氏不刺心?
人比人,气煞人。
方氏一想到只有安笙一人被徐氏单独请了过去,心肝脾肺就无一不疼。
这丫头怎么就得了普云大师的法眼,授予医术了呢?
这好事,若是落在她的嫡亲宝贝女儿身上,她自是高兴,可是落在顾安笙那个小贱人身上,就是她心头的一根刺啊!
现在,宋氏还动不动就伸手戳一戳这根刺,是生怕她疼得少了吧!
有些事大家心照不宣,没说出来,不代表丝毫不知。
宋氏三天两头的给她使些小绊子,别以为她是个傻子,什么也看不出来。
她现在算是看明白了,顾菱那件事,宋氏根本就是知道了,却还一直装作不知情,想背后yīn她,没那么容易!
“三弟妹这话说的不对,“方氏假笑一声,目光直直地盯着宋氏,”安笙是不是去替我尽孝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给娘治好头疾,只要娘的病好了,咱们谁伺候在跟前儿,那不都是一样的么。”
方氏言笑晏晏,一席话既讽刺了宋氏的小心眼,又表明了自己的大度贤德,可谓高杆!
第132章 “温情”
方氏高杆,宋氏也不是省油的灯。
只见她听了方氏的话,不急不恼,反而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应道:“大嫂这话说得对,娘的身子,才是头等大事,所以,我才说,还是大嫂的命好,有个这么能耐的女儿,能替娘治好头疾,又能代替大嫂尽孝么。”
方氏一听宋氏这样说,不由地心中一刺,刚要说什么,但见徐嬷嬷遥遥地走了过来,便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其实,她们俩这时候争论这个,本是毫无意义的。
安笙也就比她们早到了一会儿,这么会子工夫,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将徐氏的头疾治好。
可听宋氏这个意思,安笙简直堪比大罗金仙,说将徐氏治好了,就一下子治好了似的。
要真有这本事,安笙还拘在顾家gān什么,gān脆到外面支个摊子,专给人治疗疑难杂症算了。
说不得,还能得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名声呢!
再说了,退一万步说,安笙来给徐氏治病,也不是自己要求来的,是徐氏差人请她过来的。
安笙难道能说不?
怕是不行吧。
且不说南诏重孝,只单单说安笙在顾家的地位,就由不得她说这个不字。
沈氏一直没开口,将作壁上观的政策,贯彻到了实处。
徐嬷嬷过来时,就见三位夫人各自带着丫鬟,聚在一处,隐隐有些三足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