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接姜韶华进宫最好,她不愿来要留在南阳郡,也不是什么大事。
说完正事,郑太后笑道:“皇上今日留下用午膳吧!哀家打发人去上书房,将太子叫过来。还有宝华她们,也一并过来,人多热闹。”
太康帝欣然应了。
……
太康帝龙体虚弱子嗣不丰,膝下两子一女。
长女姜宝华是纪皇后嫡出,今年十四岁。太子姜颂是李贵妃所出,今年十三岁。还有一个两岁的小皇子,是范贵人所出。
纪皇后三年前一场重病去世,郑太后亲自教养宝华公主,又接了东平县主和淮阳县主进宫陪伴宝华公主。
至于太子,五岁就进上书房读书,身边有四个年龄相若的伴读。
一个是安国公嫡子,郑太后嫡亲的侄孙,十二岁的小公爷郑宸。
一个是王丞相幼子,十三岁的王瑾王四公子。
另有一个,是李贵妃侄儿太子嫡亲的表哥,叫李博元,今年十四岁。
最后一个,是高凉王世子姜颐。
高凉王就是当年被烧坏了脑子的三皇子,太康帝登基后,册封三皇子做了高凉王。封地高凉郡远在大梁南端,离京城数千里之遥。高凉王痴痴傻傻的,治理不了藩地,一家三口一直留在京城。
这位高凉王世子,比太子小了一岁,四岁起就进上书房陪太子一同读书。
郑太后打发人去上书房传口谕,很快,一群衣衫华贵相貌姣好的少年男女联袂而来。
郑太后目光一扫,有些惊诧:“子羡怎么没来?”
第94章 急症(一)
四个太子伴读中,有贵妃亲侄,有权臣之子,有藩王世子,出身一个比一个高贵。
在郑太后眼中,最亲近喜爱的,当然是自己的侄孙了。
一眼看去,少了郑宸身影,郑太后自然关切。
太子姜颂上前一步答道:“回皇祖母,子羡今日上午,无端昏厥。孙儿请太医瞧过了,太医诊了脉检查了身体,诊不出缘由。孙儿就自作主张,让人将子羡送回安国公府了。”
郑太后听了这番话,非但没有释怀,眉头反而皱得更紧了:“子羡自小身体康健,几乎没生过病。怎么忽然就昏厥不醒?是不是有什么事你没说?”
目光有意无意地扫了姜颐李博元王瑾三人一眼。
都是出身尊贵心高气傲的少年郎,明里较劲暗里争锋,面和心不和是常有的事。该不会是有谁暗中做了什么手脚吧!
三个少年被郑太后这一眼,扫得心里一凛,不得不立刻出言解释。
“启禀太后娘娘,”年龄最长性子最浮躁的李博元立刻拱手道:“子羡昏迷的时候,我们三个还没进上书房。”
身形略显单薄的王四公子接了话茬:“是,我们进上书房的时候,太子殿下已令人将子羡送出宫了。”
几位伴读都是千里挑一的出众少年。
李博元浓眉大眼,一脸英气。
王瑾面如冠玉,俊美出尘,一派温文尔雅的君子气度。就是身形略显单薄了些。
年龄最小的高凉王世子姜颐肤白眼大,俊俏活泼,说话也最是讨喜:“或许是前几日练骑射太过劳累,歇一歇就好了。等用过午膳,孙儿就出宫,去安国公府瞧瞧子羡。回来后再细细说给皇祖母听。”
郑太后是高凉王嫡母,高凉王世子是太子嫡亲的堂弟,正该叫一声皇祖母。
郑太后被哄得舒展眉头,冲姜颐笑了一笑:“也好,你就辛苦些跑一趟。”
姜颐咧嘴一笑:“孙儿巴不得找个理由借口出宫玩半日,半点都不辛苦。”
姜颐这么说了,李博元和王瑾自然也纷纷说一起去。
私下里怎么争锋是一回事,明面上都是太子伴读,感情好不好的,也得装出些样子来。
太子许久没出宫了,颇有些心动,自动请缨要去探病。
郑太后乐见太子亲近安国公府,欣然允了。
一直没出声的公主姜宝华,柔声道:“皇祖母,子羡表弟这等情形,我这个做表姐的,也放心不下,想一同前去。请皇祖母恩准。”
姜宝华生了一张鹅蛋脸,容貌美丽,性情温婉。
郑太后很宠爱孙女,闻言笑着转头对太康帝道:“皇上瞧瞧,孩子们一起长大,情谊深厚,像手足一般。”
太康帝也是一笑:“孩子们每日读书,确实辛苦。既是要去安国公府探病,就都去吧!在安国公府待半日再回宫。”
东平县主姜月华和淮阳县主姜莞华振奋地对视一笑。
宫中规矩多,整日在宫里住着,不免有些沉闷乏味。难得能一同出宫,可不就像游玩一般开心?
……
午膳后,一众少年少女在数百禁卫的护送下,声势浩荡地出了宫,去了安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