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跟村里人要回粮食,得罪人的事情,她是不会出头的。
要出头,也该是这两位主角,毕竟他们是书里的气运之子,有他们去运作,任何事情都能水到渠成。
略微休息了一会儿,乔希瑶洗干净手,擦上舒曼给得灵泉药膏,感觉火辣辣疼的手指好受了许多,转头忍着一身酸痛,做了一锅黑面馍馍,人手两个馍,配一盘醋溜土豆丝。
石水村穷,土地贫瘠缺水,比如小麦,亩产不过20-30斤,是真正的广种薄收,每年除了上交给国家粮局的粮食外,剩下的粮食,不足以让整个村里人饱腹。
村里人基本每天都在忍饥挨饿,为了饱腹,村里人把红薯藤、麦麸、玉米秆之类的东西晒干磨碎,边成黑杂面,用来做馍做饼进行果腹,口感那是一言难尽。
乔希瑶他们领得粮食,每个人除了三斤的细粮,剩下的粮食,半是黑面,半是玉米茬子、南瓜、红薯之类的作物。
他们不可能顿顿吃细粮,想要日子过得有盼头,就得粗粮细粮混合着吃。
知青点的知青们都是十七八岁,正在长身体,能吃的年纪,以前他们在学校,啥活儿都没干,男同学一天吃两斤粮都嫌少,女生一顿吃个九两一斤的也不再话下。
现在他们来到石水村,粮食被克扣,他们要挨到秋收,村里收了粮才给他们预支粮食。
为了挨到分粮那天,他们每天吃得粮食,每人不过六两,大家在地里忙活了一整天,本就饿得头晕眼花,一吃到那粗粝割拉喉咙的黑面馍馍,一个个都说这日子不是人过得,都打退堂鼓,想回城里去。
乔希瑶默默听着他们的抱怨,咬一口手中的黑面馍,嚼了老半天才咽,还是刮得喉咙生疼。
吃这东西都费劲儿,等吃完东西,再上厕所,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她不能不吃,不吃就得饿死。
现在她只想抱住女主的大腿,有女主的金手指在,女主时不时就会利用金手指给自己开小灶,要女主分她一羹,她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想到这里,她幽幽的叹了口气,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是主角,金手指不断,而她就是配角,除了美貌,一无所有。
而一个女人,长得太过美貌,在这穷乡僻壤之中,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她能感受到,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中,有不少不怀好意的眼睛正盯着她看。
这种被当成猎物的邪恶眼神,让她很不舒服。
她不敢落单,吃完饭以后,她询问舒曼要不要去水库洗澡。
舒曼答:“不去了,今天干活太累了,我走不动。”
隔壁付凯旋、何恒书也表示累得慌,没有那个精力来回走三个小时去洗澡,他们打算过两天再去洗。
他们不去,乔希瑶一个人也不敢去,不过身上全是灰土汗水,不洗澡她是真不舒服。
还好早上她‘花钱’从解堰的手里买了两桶水,除去做饭用掉的一桶水,缸里还剩一桶水。
她二话不说把剩下的水舀起来,分一半给舒曼擦洗身子,不然放在缸里,就会被沈梦雪拿去用了。
第13章 王桂英
一连大半个月,乔希瑶都在地里干农活。
从最初的不适应,干一整天的农活累到浑身酸痛,下了工就想坐着,累到饭都不想吃,到渐渐适应,手上磨出了血泡老茧,本想告假好好休息一天,石水村的秋收季节到了。
按照石水村以往的经验,秋收的季节必然会下一场雨,为了避免成熟的作物被雨水打湿或冲走,村支书让全村男女老少集体上阵进行抢收,连在山坡各处巡逻的民兵连也要进行秋收,这个时候除非你病得很严重,否则不管你出了什么事情都不批假,先把粮食收了再说。
秋收关系着村里人种植大半年的成果,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尽管新来的知青们累得要死,也得硬着头皮继续干活。
高矮不一的黄土高坡上,成熟了的高粱、玉米、糜子漫山遍野,村里的男女老少背着背篓,挎着篮子,在梯田一般的地里不停穿梭劳作,四面的黄土高坡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忙碌秋收景象。
乔希瑶背着一个毛头柳编制的背篓,在闷热的玉米地里掰着玉米,额头上全是大滴大滴的汗水。
她掰下一个不大的玉米棒子,反手丢进背后的背篓,岣嵝着身体,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日头毒辣,玉米地里跟人差不多高的玉米秆挡住了外面的风,人在里面劳作,又闷又热又累。
上辈子在这石水村干了许多年苦农活的乔希瑶,原本以为自己重生回来,会适应这里繁重的农活。
她也的确咬紧牙关,强逼着自己干了大半个月,可是一回头,看到周围林立着等她去掰得玉米,她还是忍不住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