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姐姐,画真的会动诶!”俩小孩经过一番观察,得出了结论,“是因为这幅画应用了光线效果对不对?”
画的载体是画纸又不是屏幕,就不该存在【动图】。但随着角度和光线的变化,有些线条隐去,有些线条出现,一晃眼就容易产生画会动的感觉。
“是的,你们都很聪明。”乔时予以肯定。
自己发现的“真相”,当然要比她费尽心思的说服更让人印象深刻、且深信不疑。
小女孩兴致勃勃地说:“我喜欢这个!”
她可不是艺术爱好者,学校组织参观,来接受艺术“熏陶”,那她也没办法。回头说不定还得写参观感想呢!
唉,当小朋友可太难了!不像当个大人,只要给小孩布置任务就好了。
但今天的美术馆不一样,她看得懂,还很有趣!就像游乐园一样!
小晨看了看小伙伴的笑脸,也抿着嘴笑了起来。
他忽然就丢下了老师之前教他的“艺术理念”,也丢下了种种疑虑。他觉得乔时说得对,谁说艺术不用考虑受众了?
事实已经证明,乔时就是比他更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她的艺术的造诣远在他之上……
前方的展区,喧哗声渐大。
沉浸式看展的人们正在接二连三地“苏醒”。
没办法,画鬼可不敢在乔时的眼皮底下搞“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把戏。如此一来,所有人就都看到了同一套充满童趣的“绘本”。
你不能说这些绘图不好看,但跟之前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根本不是一码事。
可我刚才看了啥来着?我在为什么触动?
回过神来的参观者更迷茫了。
如果这里只有绘本图,那理论上讲,能震撼他们的只有这些画啊?
也许,我比想象中的更有童心?
可怎么突然地,就找不到刚才的那种感觉了?
倒退着将前面的展品再看一遍,不仅找不回刚才的感觉,还有种陌生感。仿佛他们刚刚踏入这个陌生的展馆……
这种违和与落差,难免形成了小幅扩散的讨论。
小男孩一边听着前方那嘈嘈切切的议论,一边迷迷糊糊地抬头看乔时。
“艺术这种东西,就是常看常新。当你明明看过了,却又觉得自己没看过,那么恭喜你,你又有了一层新的领悟。”
乔时现在有种越编越自信的从容,她轻声解释道:
“但反过来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不可能看到两次同样的画。因为这次和上次看到的画,观赏者的经历会变,心态会变,欣赏到的东西也会变。这是某个哲学家的观点,我就是引用一下。”
小男孩似懂非懂点头:原来如此,他欠缺的不只是物理知识,还有哲学!
这时,某个带队老师忙急忙慌地朝乔时冲了过来,他是来接两个小朋友的。
“对不起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刚才我也是昏了头了……”那老师连声道。
中途有同学走散,他应该第一时间把人找回来才对。结果好心人都联系他了,他竟然还在不慌不忙地看展。
哪怕真坏人不可能主动联系他,哪怕乔时主动表明了官方人员的身份,让他不用着急,这也是不该出现的失误!
老师都不敢将之前那种鬼迷心窍想法说出来:这
都是小事,不能耽误了看展。当他回过神来,冷汗就跟着冒了出来。
“没关系,能跟他们一起看展,我很高兴。”乔时跟系统确认了一下,任务圆满完成,就放心地将俩小孩还了回去。
“姐姐,我们也很开心。谢谢你哦,拜拜~”俩小孩一边跟乔时挥手,一边被老师拉着,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让人非常怀疑,只要乔时出声挽留一句,他们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回来。
千里眼看着这一幕,有种迷之悲愤,“不是,为啥啊?为啥她忽悠小孩,小孩还那么喜欢她?为啥我就是怪蜀黍啊?”
俩小孩似乎压根儿没想过跟两个“修电闸”叔叔道个别。
程驰斜了他一眼,“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也是被忽悠得心甘情愿的【小孩】。”
千里眼突然就闭嘴了。
好半晌后,他才挤出一句话,“幸好她是个好人。”
不然她能制造多大的破坏……他都不敢想。
程驰意味深长地瞅了他一眼。
“哥,你这眼神啥意思啊?她是好人吧?我没说错吧?”问到后面,他忽然就没那么有信心了。
程驰却没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任由他自个儿琢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