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瑛点点头,这时候她想起一句话,干什么都要趁早啊!
为什么趁早,因为资源多,晚了,资源就都没了,还折腾个什么劲儿!
收拾好了,再次上路,这次人们走的安静了许多,已经没有了昨天出外游玩的兴致,人们这才发觉,他们这是在逃荒,而不是旅游。
有人体力好,慢慢的跟在了前面,有人脚上起了泡,腿疼胳膊疼的,慢慢就落后了,队伍越拉越长,站在这头,都看不到那头。
中间还不停的有人加入进来,有的是他们县城的,有的是隔壁县城的,队伍越来越长了。
江瑛和认识的几个人结成了伴,大家默契的走在一起,别的人也是三三两两的组成了很多小队。
江瑛腿脚没问题,但是张佳和张浩不同,毕竟是小孩子,走不了多久,这时,罗金杏大方的让两个孩子轮番到她的驴车上去歇一歇。
江瑛没有拒绝,他们用了自己锅,自己和他们礼尚往来,这一路上,互相照顾的地方很多,两个孩子有驴车可坐,江瑛也挺欣慰。
就这么着,走了三四天,人累了,颓了,精气神也没了,天天都是耷拉着脑袋闷头走。
这时,开始有人问王大锤和李小兵,“咱得走多少天?还有多远就能到达别的省。”
李小兵早有准备,从包里摸出个油墨印的挺粗糙的地图,指给他们看,
“我们已经出了自己县,现在在隔壁县,要是到隔壁省,还得走不知道多少个县。”
李小兵比划着比划着,叹了口气,“我们是大省,最近的路到临省,也得几百里地吧,我们一天走20里,也得走一个来月,况且有时候还走不了二十里。”
王大锤鼓励大家,“乡亲们,趁现在还有劲儿,能走多少走多少!要不后面越走越慢!”
说是那么说,可真走起来,自己说了不算,腿说了算!
第323章 命硬的妈妈18
一个不好的情况是,越到后面,干旱越明显。
江瑛明显感觉到路边的野草野菜干枯的厉害了,只要是土的地方,全部都是干涸的裂开缝,上面的土一撮就能变成粉末,得刨好深一截才能刨到湿的土。
头顶的太阳也越来越毒,越来越晒,尤其大中午的时候,都不能走路,喝的那些水还不够蒸发的。
每次到大中午的时候,他们都找阴凉地方待两三个小时。
逃荒是为了活命,不能为了逃荒,把命丢在路上啊!
但情况也逐渐坏起来,有些人没水了,有些人慢慢没吃的了。
这天中午,人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杨树,树上的叶子虽然开始干枯,但还是刷啦啦响着,能挡些太阳。
走在前面的人,赶快占了个好位置,走在后面的,只能在外面呆着。
江瑛远远看到一个岁数大的老婆婆拄着拐杖,扶着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慢慢走过来。
两个人都瘦弱不堪,老远就能看到老人一边走一边大喘气,头顶的太阳像是给她加了酷刑,让她无比难受。
还没等走到杨树底下,老婆婆就撑不住了,软软的倒在地上。
旁边的女孩子跪倒在地上,“奶奶,奶奶,你醒醒,你醒醒啊!”
很多人都坐着不动,也许平时还有些人比较热心,但这个时候上前,就是给自己找麻烦。篳趣閣
无非是没水没吃的,要不就是累病了累倒了。
但这个时候谁能拿水出来,拿吃的东西出来?她走不动了,你能背着她走吗?
只听见女孩子细细的哭声,没有一个人上前。
唉,江瑛站起来,朝着他们走去,“怎么了?”
女孩子擦擦眼泪,“我奶奶晕倒了。”
“我看看。”
闭着眼睛满头大汗,嘴唇发白还哆嗦,胸脯起伏的厉害。
还有气,还没死,总算不是最坏的情况。
江瑛把她背起来,“这是中暑了,跟我来。”
她把老婆婆扶到树底下,给她灌了一些水,又拿出两个饼子递给女孩子,“你吃一个,给你奶奶一个。”
女孩子接过来,含着眼泪道谢。
等了一会儿,老人的体温降下去,她慢慢醒了,“冬妮儿,冬妮儿!”
“我在这儿呢!”
女孩子拉住她的手,“我在这儿,奶奶。”
老人眼里忽然全是泪水,她哆嗦着嘴唇,“这日子太苦了,要是你爹娘还活着就好了。”
冬妮儿也抽抽噎噎的哭起来。
老人坐起来,知道是江瑛救了她,非要给江瑛磕头,江瑛忙拦住她,“可不能这样,你是老人家。”
老人姓王,儿子媳妇早早操劳死了,只剩下个孙女,破房一间,地无二分,干脆逃荒吧,但他们东西少,吃了几天就没了,老的老小的小,越走越跟不上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