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群友努力当皇帝+番外(76)

游健连看的兴致都没有,无非就是卖惨,不对,蒙古各部落这回是真的惨

想以惨的样儿,求取大明的怜悯。

如果换做其他帝王,说不得真心软,同意他们的‘归顺’,顺便还送大量的粮草,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然后等他们度过难关,重新变得强大起来后再反水狠狠的咬下大明一块肉。

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时常在上演。历数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哪怕强大如巨唐,不也是在日益虚弱的情况下,饱受异族的蹂躏。

对于蒙古的求和诏书,游健一百个不相信,甚至为了不看,游健直接干脆利落的吩咐王承恩直接丢入火盆子中。

没有看的必要。

游健不屑的道。“蒙古各部落历来狼子野心,朕始终记得‘留学生’,啊,朕是说英宗皇帝,不也是轻信瓦剌,导致遗臭万年。瞧着吧,后世一定对英宗皇帝成了‘叫门天子’之事,大书特书。”

啊这!

让奴婢怎么接话?

王承恩迟疑片刻,只得转而道。“那万岁爷,要不要给卢大人去信,说不接受蒙古人任何形式的求降。”

“是要写。”

游健点头,让王承恩拟旨,以圣旨的方式给卢象升发了个通知。

卢象升那边接到圣旨后,直接感叹。“咱们这万岁爷,真真爱憎分明啊。”

“这是好事。”张瑞川笑着道。“我早就看那些个反复无常的鞑子不顺眼了,偏偏总有人蛐蛐说我大明富有四海,鞑子来投,必然诚心诚意。”

明明只是口头上的投诚,偏偏大明的文臣就跟他爹重新给他娶了十八岁老娘似的,各种上头的送钱送粮,硬生生的将小可怜重新养成了大饿狼。

张瑞川对文臣们简直嫌弃极了,特别烦他们嫌弃武官的那愚蠢样子。烦,真的烦死了!

“现在鞑子已经在哪里了?”

“哪方鞑子?”

“就后金!”

塞外游牧民族,被统一称为鞑子,并不只是后金的独称。

卢象升知晓张瑞川说的谁,却还是这么问。意在调侃,毕竟都是年轻人,相处自然比较随意。

“后金兵犯黄泥洼,失败之后自然不死心。”卢象升说道。“我已经通知各关卡,坚持‘坚壁清野’策论,相信不管后金想攻打哪个光卡,都不会好受。”

“现在想想,当初孙大人在辽东的时候,边关安宁,现在卢某也只是在孙大人的基础上,加以布防。”

孙承宗是位能人,现在的他年老致仕在家,可在历史上,在己巳之变的时候官复原职,临危受命,于通州、山海关抵御后金,复永平等四城。

然后崇祯四年(公元1632年)的时候,已经69岁的他再次出关整饬松山、锦州军务。直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75岁的孙承宗率家人守高阳城抗清,城破被俘,自缢而死。

可以说孙承宗打造的山海关防务和关宁锦防线在此后的20余年间,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未能打破这道壁垒森严、布防严密的军事防线。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山海关关门宁静,狼烟不举,基本稳定了京师东大门和辽西走廊的军事形势。

卢象升说自己拾人牙慧,而且那人是孙承宗,没有一点的假话。游健不想用孙承宗这位老臣(将)吗?

游健想用的,但孙承宗年龄大是事实。再者卢象升做得很好,游健也就没有将孙承宗再派遣去守山海关的想法。

游健如今的想法是,用孙传庭坐镇中枢朝廷,卢象升镇守边关。毕竟大明后期从来都是外忧内患不断。

不止辽东防线需要真正有本事的人镇守,就连腹地,也需要能人去处理各地频繁爆发的起义。

另外孙承宗这位镇山太岁,能用就一定要用。哪怕供着,能取得的效果也比阎鸣泰之流好太多。

扯远了,回归辽东这边。卢象升和张瑞川谈论鞑子的不要脸和不死心,鞑子那边,不管是蒙古各部落,还是后金也都在谈论。

蒙古各部落姓成吉思汗的王爷们,齐聚一处,和后金的皇太极好像在商议事情,又好像在吵架。

不对,是在商议事情,也是在吵架。

应该说蒙古各部落来的亲王,在‘单方面’和皇太极吵架。

“大明皇帝再一次拒绝我们的求和。如今眼看气候越来越冷,牛羊甚至牧民都出现了死亡,再这样下去,只怕我们蒙古大部分部落都撑不过这个冬天。”

“新上位的大明皇帝,听说是前面大明皇帝的弟弟。因为没有儿子,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

“听说现任的大明皇帝,是个耳根子软的。”

“你看看他三番五次的拒绝我们的求和,像耳根子软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