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印刷书籍和印刷这什么京城周报之间,却有着一处极大的不同点——
“你每一次京城周报的内容都完全不同,难道每次都要重新雕刻刻板?
你可知雕刻这些东西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还是说你打算继续让人用萝卜来雕?”
“萝卜不经用,雕出来印个几次也就差不多了,还是用铅块儿的更好一点。”
这个问题,云舒显然也都已经考虑过了:
“不过正如父皇所说,那京城周报上的内容和四书五经不同,它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雕版不能直接一雕就是一整页的内容,还是得雕成一个字一个字分开的,
这样一来,每次就只需要按照要印的内容把那些字找出来重新排列就可以了。”
“你可知这世上总共有多少汉字?”
宣武帝听得有些想要发笑,但他也只当是她一个小孩子做事儿思虑不周,当即就把问题点了出来:
“那么多字,一个一个找出来费时又费力,除非你能把价格开得特别高,否则根本不可能有识字的读书人愿意来干这种事情。”
这年头读书人金贵,出身普通人家的读书人更是全家的希望。
他们即便是偶尔抽空出来干点活儿补贴家用,那多半也只会找抄书这样的活计。
毕竟抄书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读书。
但给京城周报找字这种活儿就不一样了,费老鼻子劲忙活完一场,时间也浪费了,最后充其量就是多知道了一件京城趣事,对他们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会有读书人愿意干才是奇了怪了!
宣武帝对此并不看好,
但他没想到的是,就连这个问题,云舒也同样想好了解决方案——
“其实儿臣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让读书人来干这件事儿。
儿臣的想法是,聘请普通民间女子,识不识字不重要,反正样本都有了,她们完全可以照着样本,像找图案一样,把一模一样的字找出来放到合适的位置嘛!
至于字数太多这件事……可以先把这些字全部按偏旁部首分门别类的放在不同的区域,
之后再按笔画的多少来进行更加细化的区分。
这样分完之后再找,应该就能容易很多了。”
偏旁部首,笔画。
照她这个分类方法,原本光是听着就让人头大的问题,倒还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没想到这小崽子考虑问题竟意外的周到!
宣武帝欣慰之余,便也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
“为何只聘请女子?”
第24章:他是不是还要感谢这逆子抽空来敷衍他?
“因为儿臣为她们鸣不平!”
面对皇帝的询问,五公主殿下的回答总是显得格外坦率,她似乎完全没有要委婉遮掩什么的意思,
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了:
“儿臣昨日出宫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个怀里抱着女儿,背上背着儿子,手里还牵了一个小男孩的年轻妇人因为从河边洗完衣服回去的时候有些晚,被婆母骂了。
那婆婆嫌儿媳妇吃她儿子的,喝她儿子的,用她儿子的,每天只是在家照顾孩子做点家务居然都还干不好。
可儿臣瞧着那年轻妇人分明也很疲惫了,她每日在家干的活兴许并不比在外工作的夫君少,不同的只是没钱赚罢了。
儿臣就想着,若是那妇人也能挣钱,她婆母对她的态度会不会就不太一样了?
可后来儿臣又发现,不管是酒楼茶楼也好,又或是糕点铺子之类的也罢,那里头所有的店小二全都是男子,他们根本不招女子!
父皇,你说这是为何?”
“……”
还能是为何?
当然是因为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传承已久,在许多人心里,女子就该待在后宅相夫教子,并且她们也只会做这些内宅的事儿!
说白了,就是看不起。
这个道理不用宣武帝说,云舒心里也是门儿清。
有些事情总是要慢慢来的,她并不妄想能够一蹴而就。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不能“任性”地打响第一炮:
“儿臣虽为公主,却也不能拿刀架在那些掌柜的脖子上,强行要求他们招收女子,
但儿臣自己花钱请的人,总能做得了主吧?
女子细心,儿臣这活计刚好也适合她们!”
“既然都已经想好了,那便按你说的做吧。”
宣武帝又不是真的在意那些干活的人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这个问题本就只是因为好奇才随口一问,
现在得到了答案,他自然不会再多说什么。
“多谢父皇!”
云舒欢呼一声:
“父皇你放心,以后每一册京城周报,儿臣一定第一个就拿给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