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山早月(43)

国道地上的车道线已经斑驳,路边败色的广告牌下边长了一排行将断气的杂草。再向远看,土地有一种视觉上的“硬”,在阴天下泛着灰,沉默地托举着倚靠它生存的一切。

“有骆驼!”梁愿醒惊喜。

车停在国道侧面的野路,梁愿醒摘下头盔,甩了甩脑袋,看着段青深支三脚架。

段青深抬头看过去:“原住民。”

阿拉善盟沙漠里有很多野骆驼,单峰的双峰的,有时候会一起过马路。梁愿醒抱着头盔:“它们在嚼什么?”

“吃草。”

“小草抗住了沙漠,没抗住骆驼。”

“……”段青深把相机递给他,“你往贺兰山那边拍几张,用不同的快门时间都看一下效果,我找一下机位。”

“好。”

梁愿醒拿过相机,走去车边,把头盔丢进后座。他低头把相机打开,腕带缠好,冲锋衣在风里哧啦哧啦作响,吵得很。

“诶怎么黑屏了。”梁愿醒赶紧调设置,“进光的问题吗?”

“你把镜头盖摘下来。”旁边段青深看着他,“给相机一点上班的仪式感。”

“。”梁愿醒无语。

不过确实,自从昨天在酒店房间收到编辑江意的邮件之后,这趟旅途的性质已经变了。所以大家总说千万不要把兴趣变成工作啊,那样你下班了都不知道能干嘛了啊……是有一定道理的。

段青深大约看穿了他在想什么,笑了笑:“小梁助理,先用手里这个拍,拍完之后去找个焦段360的镜头换上,我爬车顶去看看。”

小梁助理点点头表示明白。

梁愿醒重新去拍贺兰山,天气越来越差,风大,乌云渐低,都不是好兆头——但给了画面很强的压迫感。

很多拍大山的摄影作品都带有压迫感,有大自然倾轧过来的窒息感,也无声俯视众生的肃穆。但此时遥远的贺兰山不是那样,它太远了,可能需要1200定才能看出它是一座石头山,这样远的距离属实不太“压迫”。

它看起来,像在镇守它脚下的土地。

梁愿醒按段青深的意思切换快门时间去拍了几张,他手被风刮得生疼,拍摄效果还不错。拍完抬头,段青深已经爬到吉普车顶,在上边支起三脚架。

“拍好了。”梁愿醒抬头,准备把相机递给他时——

“等一下!”梁愿醒又连着相机收回手,“有鸟!”

段青深蹲在车顶边缘,跟着他一起抬头,说……

“人家是鹰。”

梁愿醒没管,举着个35的镜头咔咔咔一顿加特林式连拍。鹰展着双翼滑翔着,观察着土地上有什么能吃的——在人看来,这里太荒凉,植被稀疏,缺少水源,空气干燥。

但鹰不这么认为。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高楼和柏油马路,也没有纷乱的灯光。这里有吃有喝,天空大地畅所欲为。

纵使环境已经太乱,梁愿醒的镜头还在追它,鹰忽然俯冲,电线杆和广告牌全部入画,梁愿醒还在拍。

导致段青深蹲在车顶朝他笑着:“这么爱打鸟,你该买尼康啊。”

“人家是鹰。”梁愿醒说。

鹰飞远了,拍不到了。

段青深伸手:“给我看看。”

梁愿醒递过去,“徕卡,感动常在!”

“嗯,佳能,喜欢您来。”

第19章

旷野有一种呼啸的静默。那些黑沉沉的云并没有落雨,它们在贺兰山上方示威了一阵子便离开了。

梁愿醒被风刮得没脾气了。他抬头看看车顶的段青深,再扭头,路边是和他们一样自驾的游客,大约是看见国道下边有人爬到车顶拍照,于是自己也开下来一探究竟。

大家都挺专业的,梁愿醒想着。

各种焦段的镜头,相机在三脚架上,一排近十个人,大家或蹲或站,也有个大叔学着段青深爬上车顶,看起来像炮兵连。

远方的野骆驼悠闲地溜达,天边更远的地方有雷声,被风推过来,梁愿醒只听见微弱的嗡鸣。

那就像宇宙中某颗星星发生绚烂的爆炸,但等到光抵达这里,只剩瞬间的明灭。

“怎么样?”梁愿醒问。

“你看看。”段青深把相机取下来,蹲下递给他,然后把三脚架收起来,自己再跳下车。

全画幅相机可以收容进视野中的贺兰山,360mm焦段的镜头足够长,梁愿醒不知道他是怎么拍的……这没法形容,他看着巴掌大的相机屏幕,感觉画面中,黑黢黢的贺兰山和大团的乌云在冷眼对视。

然而又因为这团乌云快飘开了,从云层间隙漏出几缕模糊的光,让画面不至于剑拔弩张。

“怎么样?”换段青深问他了。

“太强了。”梁愿醒说,“山和乌云都很有气势,感觉再靠近点就打起来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