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小叔父送八音盒,就提到过:他培养了一批精通炼钢的门客,新型的钢铁材料,可以用来改良骑兵的铠甲,以及马具,甚至连马都能穿上护甲。但是当时要一下子从国库拨这么多钱,就不得不给百姓加税。小叔父极力反对加税,因此这件事暂时搁置。他只让少府的工匠制作了一批样品,由王翦的部队先开始试用。
这笔巨资,刚好能砸出一支精锐骑兵,秦王政舔了一下薄而浅红的唇,“小叔父上回献给寡人的图纸,那种带面罩的玄甲、长矛、弯刀、马镫、马蹄铁、高桥马鞍都可以安排少府批量制作了。”
赵琨很记仇的,刚才他要跟大侄子商量这件事,却被捂住眼睛,现在他偏不睁眼,“微臣睡着了。”
秦王政大步走到软榻边上,恶作剧一般在赵琨的耳边哈了一口热气,伸手挠一挠他的腋下,“叔父不是睡着了嘛?有本事别躲啊。”当年叔侄俩住在一处,平日里闹着玩的时候,秦王政就发现小叔父怕痒,还怕独自留在狭小、黑暗、密闭的空间,所以小叔父入狱那一夜,他才会不放心,特意去挤在一起,贴心陪伴。
赵琨笑着拍开秦王政的手,“扶苏还在看呢,政儿要是把扶苏给带坏了,我可要跟政儿急眼的。”
毫无礼法的厮闹,确实没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秦王政心虚地干咳一声:“扶苏,你先出去玩儿。”账面上这些钱,是顺路搞海贸的收益,但是徐福出去这么多年,搞回来的好东西肯定不止这些,先把儿子支开,才好跟小叔父撒娇讨饶,不然他这个父王的脸面往哪里搁?
随后,秦王政就瞧见了赵琨当成宝贝储藏的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的种子,以及小心存放在“沙床”之中的土豆、红薯。徐福将赵琨教给他的,保存土豆和红薯的方法都试过,最终选择了成本最低,保存效果极其显著的沙藏法。
第93章 人口红利
后世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的玉米产量在1200斤到1600斤之间。相当于战国末年的2400斤到3200斤。
不过品种不一样,赵琨把又细又长的玉米棒子递进大侄子的掌心,却在他即将握住的一瞬间,陡然抽离。狗胆包天地故意使坏,让大侄子握了一个空。
逗了大侄子,赵琨眉目舒展,笑吟吟道:“这漂洋过海的农作物叫作‘玉米’,培育一番,亩产还要远高于杂交小麦。还有红薯,比较贫瘠的土地也可以种植,不仅容易种活,产量也不错,而且既能当菜肴,也能当主食饱腹。”
秦王政并不生气,只是趁着小叔父松懈下来的这一刻,稳稳当当地将玉米拿到手中。
这些年粮食丰收,新生人口逐年增加,再加上大秦的国力繁荣昌盛,朝廷用人不拘一格,吸引了六国的士子纷纷入秦。
秦王政曾经下令;沿着郑国渠的两岸为新入秦的百姓建造房屋,分配田地。由官府资助他们粮食种子和农具、而且还有减税政策,又吸引了六国的流民纷纷入秦。
另外,小叔父的水上乐园每到旅游旺季就需要几万名小厮、侍女做些牵马引路、推销新品、陪吃陪游、送餐送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活计,为游客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所有人宾至如归。还有糖坊、织坊、钢铁厂等等,年年都要新招一批人手,在咸阳周边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咸阳城的地价,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飞涨,以后只会长得更快。许多官员看出其中的利益,大量买入宅基地,坐等升值,以至于小叔父提出了房屋和地产限购政策,家族不论男女,都算上,人均田地超过一百亩的部分,人均房产超过两百平米的部分,加倍缴税,尽管如此,却并不能完全遏止乡绅富豪买房置地的风潮。
于是小叔父又提出一个概念——城市规划。
将钢铁厂之类的会造成污染的产业限制在河流的下游,人口稀少的乡镇,并且严格控制排污,修建污水处理站,定期检查。
城池、道路、居民区、集市、学堂、医馆、娱乐休闲等等,都提前划分区域,设计好交通。避免像咸阳的老城区那样,扩修道路还要先拆除很多老旧房屋,集市的容量也不够大,每到休沐日,人一多就特别拥堵,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物力和人力。
咸阳、以及周边的城邑是最早实现全民温饱的地区,其他地方也会逐步跟上。别说玉米会比小麦高产,就是差不多,也相当惊喜了,秦王政在心中算了算,乐呵呵地说:“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再过三年五载,寡人治下的人口就要突破一千万了!”
后世大多数省份的人口都不止这个数,赵琨当然不会觉得一千万人口就能满足了,而且新生儿数量虽然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然而要等他们成人、成才,还需要很多年。所以该缺人的时候照样缺人,赵琨的各项产业就年年缺技术人员。不过他还是被大侄子的情绪感染,十分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