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觉醒了(快穿)(581)

贤王的亲和,引得无数领救济粮的百姓下跪朝拜,有人是出自真心,也有人是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导之下做出此等行为。

但不管怎么说,贤王的出现,为他挣得了民心,至少,比起从未见过、高高在上的小皇帝,贤王是她们终此一生唯一能见到的“君王”,并且他还如此的仁慈、爱护百姓。

贤王的声誉在他这次赈灾之行中传遍大江南北,人人都知道他爱民如子,是真正的贤明之主。远在京城的小皇帝已经咬碎了后槽牙,他气得又打死了一个太监,跑去太后那里耍横,他说了不让贤王去,贤王一去,好名声又都是贤王的了!

太后沉着脸安抚小皇帝,撒谎说百姓知道赈灾粮出自谁之手,没有他这个真龙天子,百姓哪有赈灾粮可吃,这些百姓一定会记得他的。然而,她们都忘了,朝廷的赈灾粮,也是百姓上交的。

等小皇帝被哄走,太后在慈宁宫闭眼养神许久,直到身边的嬷嬷提醒:“太后,该传晚膳了。”

太后睁眼,眼里的疲累难以掩藏:“如华,你说,贤王此行自请去赈灾,究竟意欲何为?”

一旁的嬷嬷不敢说话,额头直冒冷汗,咚一声跪下磕头:“奴婢不知,请太后责罚!”

这种危险的问题,哪里是她敢回答的,这不是要她命嘛。

太后叹气,摆手:“你下去吧,传晚膳,让皇帝来我宫里用膳。”

两个孩子都是她带大的,她岂能不知道贤王在想什么。北方战事不断,不管是朝臣还是百姓,早已怨声连天,对朝廷和皇帝的畏惧远不如对饿死渴死来得多,若是真给贤王挣到了好名声,谁知道北方乱起来,贤王会做出什么危险的事。

但关键是,太后始终认为,她没有给过贤王兵权,王府的兵力也不过只有先皇赐的两百侍卫,贤王再不得了,他又能翻了天不成?自古以来,谋逆之人,必有兵力支持,贤王如今二十六,连王妃都还没有定下人选,哪有人支持他。

京城的兵权在太后自己手上,各地的分散兵力并未确切地掌握在某一个人手里,只有北方和梁国激战的陆家一族,陆家是武将世家,主事人陆老将军如今五十岁,却还携全家镇守北方,世代忠臣,不太可能参与谋逆。

再得民心又如何,贤王也不可能在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谋逆,太后记得阳州府一带,只有零散几个军营,因为阳州府本身不是边境地区,镇守的军营很少,且都是杂兵,不足为惧。

然而,不仅太后没料到阳州府有人豢养私兵,贤王也没料到。

他此行不是为别的而来,正是为了名声和凌一而来。

凌一是个人才,即便她是女子,也掩盖不了此人的才能,金稻米、农学手册、纺织机、肥皂,任何一样都关乎民生,其中涉及的学识,是贤王此生闻所未闻,他断定,此人的学识远不止这些,若能为他所用,他才有可能斗得过太后。

可要如何接近凌一,如何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这是一个大问题。贤王的门客中没有女子,他能想到招揽一个女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娶了她,就能理所应当地占有该女子,以及她的财富和才华。

可看凌一那表情,贤王知道,此女性子刚烈,恐怕如小皇帝那般直接,会招致她的厌恶与反抗,只会适得其反,故,他得用怀柔政策引诱此女。别忘了,他除了是贤王,更是京城四大才子中最俊美的那个,他就不信,能有女人不喜欢他的脸。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凌一总会时不时“偶遇”贤王。不论是她去鹿鸣涧谈生意的路上,还是在救济棚发放粮食,十次有八次能碰见贤王。

江源县旱情持续几个月,如今除了朝廷的施粥棚,民间也有自发的救济棚,林漾和凌一在她们的店铺外也支起了一间救济棚,限定每家每户必须由女子来领救济的饼子,按户籍人口分,女人自己那一张饼子,须得当场吃了再把剩下的拿走。

只有女人能来领,这是为了保证在有的家庭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女人不是第一个被舍弃的,因为要保证家里有女人活着,才能在凌一的店铺外领到救济粮。而让她们当场吃掉自己那一份,是为了保证食物至少能吃到肚子里,不会领回去就被抢了。

孟晚宁得知后,觉得此举很不错,于是效仿,虽然招来不少质疑和反对,甚至衙门里的衙役和官吏都反对,她也坚决要这么做。

贤王听后,带头出言夸奖孟晚宁,随后提出想当面奖赏提出此方法的人。

其他官员听后,立马拍起了马屁,随后回自己县,也开始有样学样。

第257章 接济

这些人甭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效果确实拿出来了,赈灾的粮食也从贤王的赈灾队伍里拿出来,好歹缓解了一点灾情。

上一篇:误惹姐姐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