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觉醒了(快穿)(484)

东市大多是固定店铺,要交税、交租,而西市是小商贩,交税足以,并不额外交摊位费,只不过摊位得起早去占。

两市都有专门的衙役巡逻,负责维持秩序,并非是为了驱赶。不过在规定的市以外违规摆摊,就会遭到驱赶。

显然此时西市的摊位早就没了,两母女也不用再进去找摊位。

不过凌一没想到,江氏很聪明,她拿着背篓里的一小袋精米,去了东市问了好几家米铺,先是装作要买米,和人讨价还价,摸清楚了各家米铺的米价,才选中了家不错的米铺,之后就等着凌一做决定。

江氏看好的米铺有两家,她们母女拉了约莫一千斤精米来,此时西市又没摊位了,就只能卖给有能力吃下一千斤的米铺。

首先一家是徐记米行,卖各种粮食,大米、小麦、豆子、粉、面、油等。

第二家是裕隆祥粮铺,虽然是专卖粮食的,但也同时卖一些粮食加工产品,例如酱肉、陈醋等,还有官府特许售卖的盐。

值得一说的是,裕隆祥是林家的产业,扎根江源县多年,一口气吃下凌一拉来的一千斤大米不成问题。

而且江氏分别去过两家,徐记和裕隆祥的伙计一开始还看不上她带来的米,觉着乡野村妇带来的米都是些糙米,这些糙米他们虽然也收,但会压很低的价。

没想到,江氏拿出一点精米给他们看,懂行的人立刻瞧出这米可是上等的精米,甚至比他们自己铺子里最贵的精米还要好些。

两家都不认识是江氏自家的米,只以为她哪家地主的佃户替主家卖米的。

奇怪的是,像徐记和裕隆祥这样的大店,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和各村的地主们也都互相了解,要收购大量的粮食,基本都是签好契约,到时间派人去收就行,这江氏背后是哪个地方的地主?

两家分别派了人跟踪江氏,看看她之后去见谁,没想到,江氏竟然在西市和一个年轻姑娘碰头了。

两家都没想到江氏背后竟然真的没有大地主,这么一来,岂不是可以随便压价了?

于是便有了这样荒唐的一幕,凌一和江氏决定先去裕隆祥看看,毕竟裕隆祥是林家产业,和林漾沾边,好歹也是熟人了,有点保障。

结果娘俩赶着牛车到了裕隆祥后门,却被掌柜的当场压价,最初给江氏的收购价和现在货到了给钱是两个价钱。

原本裕隆祥店里卖的精米,换算下来五到十文一斤,品质不同价钱不同。江氏也摸过他们家的精米,她敢拍着胸脯保证,她家的比裕隆祥最好的精米还要好,裕隆祥收了之后,保管能标价十文甚至更高一斤。

裕隆祥掌柜之前和江氏说好的也是五文一斤,等货到了,却反悔说他们要吃下一千斤,怕短时间卖不出去,只肯给两文一斤。

江氏气急,她半辈子都在地里刨食,少有和正经商人打交道的时候,哪知道商人如此奸诈。

米还怕短时间卖不出去?这不纯纯把人当傻子呢,又不是洪涝时候,晾晒脱壳的大米放多久都能放,她们这些穷苦人家的粮食种一季吃一年,是怎么保存的?

裕隆祥掌柜也不急,淡定地说:“大姐,这么和你说吧,县里都这个价,不信呀,你去别家问问,谁家也给不出比我们家更高的价了。”

果然,等母女俩去找徐记,徐记也压低了价钱,这些城里的商人并没有互相竞争让普通百姓得利的意思,反而为了共同的利益,压价购入,提价卖出。

江氏本想说回去找裕隆祥掌柜,搬出林漾来,就不信他还敢压价。

凌一却摇了摇头,林漾是林家人不错,但凌一并不想多麻烦她,因为两人目前的关系连朋友都算不上,何至于去欠人家人情。

凌一让江氏守着牛车,她再去东市转转。若是这一车粮食卖不出去也不要紧,这东西易储存,大不了她们就留着当存粮,再加上之后凌一买了地一个人种不过来,还得雇人种地,可以直接用粮食当工钱。

事实也确实如两家掌柜所言,凌一走到哪家,哪家给出的价钱都一样,显然,是两家的掌柜已经和一整个东市的同行都通风报信了。

不过,凌一并不打算屈服,她走了好几圈,终于发现一家不同的粮铺。

这似乎是新开的粮铺,店面装潢都还挂着新开业的木牌,虽然是新开的,但里面各种粮食、油盐齐全,伙计不多,但十分热情,掌柜是罕见的女掌柜,人大概三十岁左右,正在柜台催账房把今日的账算好送后院去。

天色不早,凌一也没时间和人兜圈子,若是走夜路回村,怕一不小心翻沟里去了。

凌一走上前,直言:“掌柜的,不知你们铺子收不收精米。”

上一篇:误惹姐姐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