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那一页本满满当当,但是彼时元辞章是随着户部户政司处理灾情事宜的侍中,难以直接处理州府之事。
李意清读完,心中久久未曾平息。
一扇崭新的大门仿佛在眼前打开。
元辞章的文笔极好,即便是苦难,他也不刻意煽情,只将自己所见所闻一一刻画,真实而具体。
最后也不义愤填膺,只陈言天下万民皆为陛下之子民,天下万民皆信奉陛下。
元辞章见李意清翻到最后一页,轻声道:“我打算归纳整齐后,再上呈于陛下。”
李意清认真将手稿整理齐整,双手递给元辞章。
“今年税收已收,贸然更改赋收,只会引起其他县不满,引起民怨,”李意清自然理解他的做法,“这事急不来,需要徐徐图之。”
只是元辞章描写的太深刻,她忍不住道:“那村人家?”
大庆朝疆域辽阔,光是州府就有二百五十三个,底下县城上千,这样的村子不知凡几,可是李意清既然知道了,便难以坐视不理。
元辞章道:“殿下放心,我从县里牙行买了粮食,送了去。”
田里的老农不知道他是官,只当遇上了好心的富户,连称要磕头谢恩,元辞章自然婉拒。
不过这些,他就没有再往上谏的折子上写了。
李意清放下心来。
*
忽然,院墙外传来婢女的声音。
“殿下,大公子,用午饭了。”
元辞章应了一声,说了一声“知道了。”
李意清心中有些酸涩,不过也知道现在平白焦虑无济于事,收拾好情绪,和元辞章一道去了正堂。
正堂中,元太夫人、元相等人已经入席,只等元辞章和李意清两人一来,就可以开饭。
李意清不去坤宁宫找皇后一道用膳的话。通常都是自己一个人,看到这一大家子,还有些不习惯。
她今日不论公主,只当新妇。入座后,左手是元辞章,右手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少年臭着一张脸,见她一坐下,上首的元太夫人发话开饭,小声跟她嘟囔:“你就是於光公主?”
语气凶巴巴的。
能坐在正堂用膳,想来就是元辞章的胞弟,元咏赋了。
李意清没有计较他的语气,同样轻声道:“我是。”
元咏赋便不说话了,一边埋头扒饭一边含糊不清哼哼道:“你真是好大的架子,见礼用午饭还让太奶奶等着。”
他这话言过其实,但是谁让元辞章和李意清却是最后一个到,也猜不出来元太夫人到底等了多久。
元咏赋对自己的机智很是洋洋自得。
下一瞬,一个暴栗敲在他头上,元夫人没好气地白了自家儿子一眼,低声斥责道:“吃你的饭。”
元咏赋被他亲娘一敲,老实了很多。
李意清觉得好笑,没想到元相都好说话,但却有着这样一个刺头。
长嫂如母,她现在是他兄长的妻子,也算半个长辈。
和小辈计较什么。
李意清见元夫人出手管了,也不再多说,安静用饭。
第14章 二花
元家家教严格,除了元咏赋是个异类,其他人都很规矩,细嚼慢咽,即便是用汤,也没有碗碟碰撞的声音。
桌上的菜色也很新鲜,没有什么名贵的山珍海味,多是一些时蔬肉禽,做菜的厨子手艺好,每一个道菜的味道都不差。
用过饭,元相把元父和元辞章一道叫去了书房。
李意清本也应该听婆母训话,但是章程如此,元夫人也不会真的说些大道理,便留她在放中,去元太夫人那儿帮着照顾两位回门的姑奶奶了。
李意清乐得自在,在后院找了个凉亭坐下。
今日天高气爽,元相府不像寻常官宦人家爱用各种名贵熏香,而是在桌上摆放一些季节花卉或者水果。
花香清幽,果香清爽,李意清瞧着桌上的雪梨和柿子,倒是有些感叹元夫人的巧思。
元夫人是一个很圆融的人,从她待人接物方面就能看出来。
李意清伸手拿了一个雪梨把玩,此时梨正当季,一个个的白胖可爱,瞧着便汁水十足。
毓心看李意清的动作,主动提议道:“殿下可要用些水果,奴婢去给殿下切好过来?”
李意清点点头,“你先去问过元夫人。”
毓心应了声是,拿了两个梨退下了。
她一离开,这片后院就只剩下了李意清,和远处守在拱门边的两个婢女。
李意清站起身,观赏着相府的景色。
相府陈设典雅,景致也十分清幽,拱门与小径交错,一步一景,很是奇妙。
池子里养着大红的鲤鱼,约莫七八尾,个个圆润肥硕,在水面上吐着泡泡。
李意清看了几眼,忽然注意到鱼池边的花圃一阵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