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有远见的家长,知道未来的语文考试对孩子的阅读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很看重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书店就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场所。在听了讲座后,直接建议谢萱把阅读指导讲座这类活动日常化。
宋凌是这方面的熟手了,和谢萱交流了下自己之前的经验后,乘风书店就在店门口贴出了告示:
每月举办一次阅读相关的讲座,凭当月在书店的购书小票即可参与。
对于那些鸡娃的家长们来说,只要讲座质量有保证,这点买书的费用根本算不上什么。
不过,也有家长顺便提了一嘴:
那个什么Your Books盲盒,现在还能买到吗?
对此,即使是谢萱也只能遗憾地表示,预约盲盒的人已经太多了,要不,咱们明年再约?
……
眼见来书店办活动的第三方越来越多,谢萱并没有增加讲座频次的意思,因为眼下,她真正想推出的新服务,其实是读书俱乐部。
Your Books图书盲盒虽然反响不错,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需要等待和被动选书的形式。
对于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客人来说,他们往往已经形成自己的阅读取向,也掌握了如何通过书籍获得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Your Books”对他们的吸引力就相对有限了。
读书俱乐部就不同了。
和基本无门槛的图书盲盒不同,读书俱乐部是专为阅读爱好者打造的深度交流平台。
谢萱作为俱乐部的负责人,会组织相关的读书活动,做精读、深读路线。
可惜,由于俱乐部主要侧重于线下活动,外地的读者不在受众范围之内,习惯网上交流的客人也对此兴趣不大,虽然乘风书店的客流量不小,但一段时间下来,也只吸引了数百名会员。
何辛听说这事后,还安慰谢萱不用担心经费,把活动做好就行。
作为一家刚开业没多久的书店,乘风这次光是卖“Your Books”图书盲盒就小赚了一笔,何辛的前期投资眼看就快回本了。
不仅如此,乘风的独家特色陈列——“图书超链接”,也吸引了不少客人反复来店里体验按迹循踪的探索新书的乐趣,店里日常的流水也很可观。
在何辛看来,书店现在的发展已经很好了,口碑也慢慢打出去了,这个结果已经大大超出了她的期待。
听谢萱说,已经有不少大出版方联系了她,想要来店里做各种文化活动了。
就连出版社的杨真,都私下里联系了何辛,想要把沈檬的下一本新书的签售会放在乘风书店里。
面对何辛的安慰,谢萱感动之余,却说道,她并没有担心,做读书俱乐部这件事,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现在真正读书的人其实不多,别看乘风书店现在每天人气还不错,但大部分人都是一时新鲜来打个卡,或者偶尔想受到一点文化的熏陶,才来店里逛逛的。
这些人消费最多的其实是茶饮,但如果要靠茶饮才能赚钱,那开书店干什么,直接开个咖啡馆就好了。
再说Your Books图书盲盒,确实也是个可以长期做的项目。
但是,这个盲盒针对的人群依然是那些不太阅读的人群。
别看现在订单爆满,以这些人群的阅读速度,一年都不一定能把一个盲盒里的书都读完,那么下次预订,又不知猴年马月了。
一家书店如果想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靠卖书、卖盲盒扩展顾客的广度,也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口碑服务,来拓展服务的深度,把客人的心牢牢锁定,这样长此以往,回头客才会越来越多。
而这些热爱阅读的回头客,就是书店扩展深度时要关注的人群,因为这些人对图书和相关服务的需求,是源源不断而又标准较高的。
何辛完全信任谢萱的判断,只是,她不免好奇道:
“小谢,这么细致的思路,应该不是你临时想出来的吧,为什么之前开店的时候,没有做这个俱乐部呢?”
谢萱莞尔一笑:
“你说得没错,这个读书俱乐部,其实我很早以前就想做了,只是当时我只有一个人开店,很多想法没法展开,即使勉强尝试了,效果可能也不会很好。”
“而现在就不同了,我有场地、有人手、还有资金,各种条件都满足了,也就毫不犹豫地把读书俱乐部搞了起来。”
“何辛,真的谢谢你,要不是你的投资,可能我根本没法把很多想法付诸行动……”
何辛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