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帝倒不是非要跟母亲唱反调,只是自古以夫为尊,除了驸马,谁家是女人地位比男人高的?就是公主,驸马都尉也是一个官职。
萧太后说:“那你卖勋官?”勋官就是虚职,大梁几乎所有的职官都有一个虚职的勋官,这官职就是受一些永业田和朝廷俸禄,没其他作用。
所谓永业田,就是可以传代的田地,自古田地除非是个人出铜钱买下,不然都是租赁的,除了要上缴朝廷税收,还要缴纳私人田地。
哪怕是朝代初期,官府会分田到个人,田地也无法传代,耕种到一定年限,要还给官府的。永业田不需要,田地就属于自己的。
能出钱买官的商人,肯定不缺这点永业田,他们缺一个虚名,勋官没实权、又有名气,卖给商人正好。
启新帝若有所思:“我去书房,跟人商量商量。”卖官鬻爵不是好词,但历代都不乏卖官,老爷子在的时候,就有好几个重臣是靠卖官进位的。
他登基不久,又还在守孝,不仅自己在熟悉政务,官员也在熟悉新帝的作风,所以大家都按兵不动,现在就看谁沉不住气了。
启新帝看着空荡荡的库房,总有步老爷子后尘的冲动,他穷啊!如果卖官能换钱,他是不是填满库房了?
魏肃听着启新帝幼稚的话,神色平静,“虚职卖不掉多少钱。”
买官的人也不是傻子,花点小钱买个虚职锦上添花,大家乐意,但是真正想让他们大出血,都是要实权官员的,再不济都起码要个知县。
一旦当了知县,捞钱的手段就多了,当初花钱越多,捞钱就越狠,别说明君,就是傻子也知道,卖官是饮鸩止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是让启新帝改革,或者跟天和帝那边左右平衡,东挪西凑也不行,天和帝那是朝堂历练多年,才学成的手段,启新帝没那份魄力,也没这手腕。
魏肃没有想帮启新帝治理国家的打算,所以就事论事,这反而合了启新帝的心意,他最讨厌的就是朝臣上来就说教,他也不是小气的人。
如果臣子说教,但能提出解决方法,他也乐意听他们说教,偏偏这些人除了训斥,就没一句好话,他为什么也要听?他都快烦死朝堂上,那些尸位素餐的老头子了!
相较之下,萧珩、魏肃,大家都说他们两人可能有狼子野心,可他们也是实打实地替自己干活,两人会替自己批阅奏章,会解决他没法解决的问题。
萧珩还替自己出去打仗了!魏肃留在京城,也没因为私怨,做些小动作,尽量替自己筹集粮草,现在他说卖官,也不见他简单地粗暴反对。
启新帝叹了一口气,难得真心地对魏肃说:“以前幼时,我们隔阂不断,可现在看来,还是自家亲戚好。”表兄弟,终究跟其他人不一样。
第四百五十章 稳定京畿(三)
魏肃微微一笑,并不说话,皇帝还有什么亲戚?只不过觉得用得顺手而已。
他这寡言的样子,反而更让人相信,让启新帝心生亲近。启新帝年少时在诸皇子中不起眼,连齐王这种当年在皇子中足够优秀的,尚且被萧珩压得喘不过气来,更何况是他?
但凡天和帝皇子,就没几个对萧珩印象好的,启新帝亦然。尤其是登基后,他既希望有个能干的臣子,可真正出现了,甚至说话比自己还管用,心里又不是滋味了。
这感觉一如当年,明明父亲有这么多孩子,却更看重一个外人,把他捧得比皇子还高……相比之下,魏肃就要接地气多了,他当年是出名纨绔,如今在朝中也不是人人簇拥。
“那该怎么办?”启新帝这次是真心求教,“虚职买不了钱,卖职官?”他太缺钱了!
魏肃对着他期待目光,面不改色道:“买官的也不都是无用之人,他们中许多人也有才华,只是身份不够。”
他知道启新帝已经打定主意要买官了,只是需要人赞同罢了,所以说了让他能够接受的理由。这话也不假,大梁虽有科举,但官位还是被世家牢牢把持。
首先光是认字,就不是普通人家能承担得起的,书籍如此珍贵,若非世家,谁会有这么多藏书?
再说考进士也仅仅是考进士的第一步,之后每一步都比做官要难,是故大梁虽有科举,但真正能当重臣的,永远都是世家子。
普通寒门想晋升,也就只有军功这一条路了,这也是这次突厥入侵,朝中有人反对,但更多人赞同的主因。有仗打,才有出路。当然这些话就没必要跟启新帝明说了,他也不可能不知道。
魏肃的话,让启新帝很是赞同,“阿肃说得是!买官的人未必都无能,职官中尸位素餐的更多!”他顿了顿,咬牙切齿道:“哪天有机会,我定要好好教训那些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