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么说至亲夫妻呢?萧珩不说,萧玥已经把他的计划猜了个大概,并且对他动辄要人命的手段接受良好,不接受难道等着冀国公伤害自己吗?
现在不仅堂兄是反派,她也跟着一起当反派了,萧玥嘴角微扬,轻柔抚摸着肚子,最好再生个小反派,现在小说跟以往不一样了,主角不受欢迎,反派才是真绝色。
萧珩见她笑容甜美,挑眉问:“我去宫里你这么开心?”她是嫌自己烦了?
萧玥说:“不是啊,我就想以后我们的孩子要像你,这样我就不操心了。”
萧珩哂笑:“你本来就不用操心孩子。”他的孩子还会不好?就算不好,他也就安置妥当,不用妻子来操心。
萧玥扶着肚子起身,敷衍说:“我知道你最好了。”阿兄有时候越来越像小孩子了,好多事非要跟自己挣个明白。
萧珩尚在孝期,但因为是入宫,所以没穿孝服,只选了一身素净的衣服,身上的配饰都摘了,干净清爽地入宫。
天和帝看到萧珩这样,想到自己将来走了,他也只需要一日代月,为自己守上一个月即可,还比不上一个曾祖母,心中莫名有些不爽,不冷不热道:“你倒是孝顺,当真踏踏实实在家守孝了。”
萧珩琢磨着老头子这话的意思,面上却是怔了怔道:“虽因家里的往事,我自小没怎么见过曾祖母,可毕竟是长辈,她最后一程,我好好孝顺一回也是应该的。”
年纪大的人都爱孝顺的后辈,天和帝也不例外,因身份缘故,膝下子嗣都很孝顺,这孝顺的人多了,免不了挑三拣四,总觉得皇子们孝顺是别有用心。
反而是看到萧珩这样孝顺家中长辈,他心中有些羡慕,“我记得她也八十多了?也是喜丧了。
要说还是普通人家更好,子孙都是发自内心的孝顺,不像宫里这些人嘴上说孝顺,实则心里想什么谁都清楚。”天和帝深深感慨,真心实意羡慕起萧家这样的普通人家。
萧珩没吭声,萧家怎么都算不上普通人家,除了萧铮以外,大约也没什么真心孝顺樊氏的人。真正的普通人家是外面那些连温饱都很难维持的平民。
也只有宫里、勋贵人家才讲孝道,普通人家连守孝都没有,哪来什么孝道?愿意供养年长的父母、不把他们丢山上饿死就已经是大孝,哪还讲这些虚头虚脑的东西?
老爷子也不是不明白,就是年纪大了,多思多虑罢了。萧珩猜出了天和帝心思,却没有上前安慰,他不需要安慰。
果然天和帝只是感慨了一会,就同萧珩拉回正题了,“洛阳县令真跟魏彦有联系?”
萧珩这次外出不仅仅为了辅佐齐王赈灾,还受命调查洛阳县令的秘事,所以才会这么晚回京。
“顾秀年幼丧父,家中财产被伯父、叔父私吞,连母亲都差点被逼改嫁,当时正巧魏彦路过,怜他孤儿寡母可怜,救了他们。
顾秀三岁开蒙,七岁能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当初魏彦出手,可能是秉着广撒网的态度,没想到顾秀还挺争气,十六岁便中了进士。
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其妻也是普通商户人家,却能支撑他入京科举,甚至还上下打点,一出仕便是上县县令,后面应该都是魏彦的推手。”
第二百九十九章 孕前琐事(三)
大魏是世家天下,虽说历代皇帝都想压制世家、扶持寒门,甚至为此举办了科举考试,然而现实依然很残酷,官场依然有世家把控。
在这个认字是绝少数勋贵专利,书本是家族代代传承的时代,科举并不是阻拦士族晋升的有效途径,反而能少年进士及第基本都是世家子。
也只有他们可以在长辈引导下,从小耳濡目染的读书认字、钻研学问。同样这个官场也是由世家把持,官员分清浊,所谓清官就是不管事的世家子,浊官就是干实事的寒门弟子。
顾秀虽然姓顾,但并非平郡顾氏的世家子,只是普通的寒门子,父亲因孝闻名乡里,最后得以举孝廉。也因为孝,他在守母孝时哀伤过损病逝。
这样的家世是不足以让一个寒门弟子在考上进士后,第一次授官就去上县当县令,这不合常理。
这种肥缺连世家子都抢破头,萧玦不就是因为岳父保证日后让他当上县县令,才会对岳父比亲爹更孝顺吗?
更别说大梁立朝数百年,大部分上县都是皇亲的封邑,其中势力纷乱繁杂,有亲王府的势力、有当地小吏的势力……
大梁官员不许回家乡当官,但吏都是选用当地豪强,且小吏跟官不一样,很多官职可以父死子继。一般来说,大部分衙门的官吏都是祖上传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