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御史大人首先出列反对,有人趁机附议。
“启禀陛下,臣不同意张大人的话,事实是因为交通不便,百姓在城池之间往来艰难,要想赚钱更是不易,经济发展不起来,导致很多地方非常落后,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怎么赚银子。”
也有那眼光长远的官员十分赞同修路,纷纷站出来,觉得安王分析得很有道理,要想富就要先修路。
想让百姓安居乐业,首先要解决他们吃饱床暖的问题,而要想吃饱穿暖那得先赚钱。
修了路,进出方便,赚钱的机会和路子便多了,何况安王把修路的利弊都罗列得非常清楚了,前期投入是大,可一旦路修成便可以收过路费,怎么看修路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番辩论下来,又有皇帝和太子的支持,大部分官员都同意了修路计划,只是这修路的银子又是一大问题。
好在纪遇安早已有所准备,这个问题打从制作水泥,起了修路的念头,他就已经考虑到了。
几日后,宏宣帝下旨封宁家为皇商,还给宁风流在户部设置了一个官职,专职给户部赚钱,充盈国库,与此同时也给了他很多行商的便利。
皇商刘家跟江州茶税一案有牵连,已经被处置了,原本皇商之位是要重新竞选的,宏宣帝直接就封给宁家了,真是羡煞旁人。
宁风流整个人精神奕奕,士农工商,一下子从最末的商籍越到了士籍,这是有钱都买不到的,怎不令人激动。
怕是晚上做梦都要笑醒,谁有他这种运气,这下真的是光宗耀祖了,果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宁风流很清楚,宏宣帝之所以看中宁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之前国库紧张时他们宁家捐了大半身家出来,而是因为他和安王的关系,看的是纪兄的面子,陛下十分相信这个儿子,也才愿意给他身边的人机会,否则完全可以选择其他人。
宁风流美滋滋地带着夫郎儿子去安王府道谢,顺便蹭顿晚饭,纪遇安对于这种得了便宜还蹭饭的行为十分嫌弃,两人互损了一番。
“你看他们,真是……”
颜清随和苏澄各自抱着儿子,坐在一边,看着各自夫君的幼稚行为很是无语,得亏他们只是在家里这样,在外头都表现得很沉稳。
“我们聊我们的,不管他们……”
这边两个小夫郎开始说起小哥儿间的体己话,又聊了孩子。
小粥粥看看这个弟弟,又看看那个弟弟,显得格外好奇,拉着小叔叔的手不停地问问题。
用过晚膳之后,纪遇安和宁风流去了书房,两人得好好商量,怎么利用好皇商这个身份把修路的钱赚到。
宁风流本就有着出色的经商天赋,再加上纪遇安新颖的点子,两个人调整了商业模式,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赚了个盆满钵满。
光是利用江洲茶叶这条线,就让他们赚了不少,当初纪遇安开口让赵正和白慕容来京城详谈江州茶叶买卖渠道时,就已经在铺路了。
赵正原本只是想为江州茶农寻个出路,结果到了京城,听了纪遇安和宁风流的计划,硬生生被激起斗志,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两人的阵营。
既然赚了钱,修路也可以正式提上日程。
第128章 封赏
纪遇安按照修路计划,从京城开始,一步步来。
修路如火如荼地进行,百姓从惊奇到习惯,到最后惊叹,不少人因为参与修路有了工钱,日子都好过了,生活也有了盼头。
“还是陛下有先见之明啊!”
原本不看好修路的官员,看着平坦宽阔的大道,也惭愧地低下头。
当卫乘风彻底收拾完北戎和东夷,班师回朝之时,走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将士们都感到万分惊诧,世间竟有这样平坦的道路,以后若都是这样的路,不但能减少他们赶路的辛苦,还能直接提高行军速度。
一路都在听人提及修路一事,百姓们都在期待修路能赶紧修到自己的家乡,卫乘风暗笑,他这个小外甥的脑子里到底还有多少稀奇的想法,还真期待。
“以后,日子应该也不会太无聊。”
卫乘风自言自语道,他已经想好了,也该功成身退了,再继续占据高位有害无益,也该给后辈腾位置了,此后自己应该常居京中,正好看看小外甥还能折腾些什么。
卫乘风心中做好了决定,跟自家夫郎商量过后,在宏宣帝对北境军论功行赏的时候,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交出了帅印,正式辞官。
众官员震惊不已,当真有人舍得放下权势,有人惋惜,有人欢喜。
不管他人如何,纪遇安是真心佩服舅舅,不恋栈权位,说放下就放下,这份豪迈胸襟让人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