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各种机械的使用,开荒速度那叫一个快,反倒是那些地主,发现自己连佃户都招不到了,一个个急得团团转。这些人配合的,可以买到辽军带来的高产粮种,也能租赁到各种农用机械,不配合的,那就守着你那些土地等死吧!
一番组合拳下来,南方民心已经尽数落到了刘昌手里,一个个对什么宽仁贤明的吴王之类再无怀念,满口都是太子仁慈,辽王圣德,私底下暗搓搓地琢磨着天子什么时候山陵崩,好叫太子上位,自家才能安心呢!
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将诸侯联军一路逼到了魏地,总算是与汉军汇合了。
第127章
周亚夫只觉颜面扫地,他自诩名将,论起战争素养,远胜自家父亲,结果出关之后,却一直不顺。
这也怪不得周亚夫,一方面是汉军如今的素质是真不怎么样,当初战斗力强大的南军北军因为诸吕之乱,死了一大批,后来又是打匈奴什么的,损失不少。
最重要的是,中央没钱,若是一开始能一鼓作气,那倒是能有不少缴获,可惜的是,一开始就受挫,叛军又被辽军给逼急了,在前方与汉军对峙,双方在前线就是在拼消耗,只将前线打得稀烂,当地的大户叫苦不迭,能跑的全跑了。
等到叛军后方连连起火,叛军军心已乱,周亚夫趁机领兵冲杀,但是斩杀俘获了不少,可是缴获却不多。而且被俘的还不是异族,不能都杀了了事,就算是将来被贬为城旦,那也不能把人饿死不是,这直接给大军后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少府倒是愿意接手这么一大批奴隶,但前提是不花钱。
少府如今也难得很。如果说以前的少府就是一个经济怪物,如今,少府的几大支柱产业都已经在辽国的冲击下濒临崩溃,要不是少府本身体量很大,还真是要破产。为了这个,少府花了大价钱从辽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机械,但是辽国那边之所以能玩转这样的工业体系,是因为刘昌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教育体系,移民到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扫盲,唯有认识常用字,会基础的算术之类,才能吃得开。
而少府呢,里面的奴隶除了获罪的官员贵族之外,大多数生下来就是奴隶,稍微大一点就是劳动力,少府只催着他们干活,谁会教他们什么知识。
像是那些获罪的官员贵族,除了确定不能翻身的,少府其实也不敢真的如何针对,给他们安排的多半是相对轻松一点的活,能被安排到这些工作上的本来就是少数。而且,这些人就算有些学问,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上手也不会太容易。
因此,哪怕有了先进的机器,少府除了延长工作时间之外,真没有提高效率的方法,何况,他们能买到的机器本来也不可能比辽国的先进,因此,他们连低端市场都没占据多少。
偏偏少府承担的责任还很重,像是这次汉军出征,国库没多少钱,需要的粮草物资,差不多都是少府出的,如今少府是真没钱了,想要拿钱买这些沦为汉军军功的俘虏都不行。但是,想要白嫖,下面人也不答应。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没钱都是一个大问题。刘恒再厉行节俭,在经济水平不行的情况下,又能如何。何况,这年头打仗,就算是像秦国当年那样各种讹诈,其实也是亏钱的。前线僵持这么长时间,流水一般的钱粮被消耗掉,之前的积累已然见底,总不能为了这事,接下来几年大家都不过了。
如今汉军和辽军在南郡汇合,将叛军堵在玉泉山上。周亚夫虽说知道这一战之后再无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只能是作罢,说白了,下面的士卒已经没多少战意,只想着打完这一仗回家。
辽军领兵的是樊崇,这位是樊哙的庶子,樊哙只有一个嫡子樊伉,但是是吕氏所出,因此被杀,舞阳侯的爵位被樊市人承袭。樊市人虽说是樊哙的次子,但实际上生母不过是舞阳侯府上的一个贱妾,相比较而言,樊崇的生母虽说也是妾,却是良家子出身。樊崇还曾经在吕媭膝下养过一些时日,与樊伉这个长兄也比较亲近,可惜恰恰因为如此,樊崇反倒是不能继承爵位。
樊市人做了舞阳侯,樊崇日子就很难过,他因为与樊伉关系亲近,在长安也被人盯得紧,想要谋个前程很难,因此,在知道了刘昌的事情之后,他先是找了个借口回了樊家的封国,然后就带着妻儿跑辽国来了。
因着吕氏的那点关系,樊崇自然受到了一定的优待,而且樊哙自个是个没文化的粗货,却对儿子的教育很上心,韩信一死,樊哙就想办法弄到了韩信的手稿抄本,作为自家的家传兵法。到了辽国之后,张辟疆也有意提携,因此,樊崇在军中很快脱颖而出,这次南下平叛,樊崇就得以自领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