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等他做了天子,他的想法就不同了,坐在这个位置上,刘恒感受到的不仅是权力带来的迷醉,更多的还是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时候,刘恒其实觉得自己很能理解自己的嫡母吕后,吕后是跟着刘邦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才看到了大汉的建立,她执政多年,如果说真的只是一门心思为了吕家,那也就罢了,但实际上,她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还是在为了大汉操劳。
自己那位嫡兄刘盈天性荏弱,他或许有想法,但是一方面人天真,又被老臣以开国之功压着,另一方面却是缺少决心,耳根子也软。别的不说,他真要是以天子的身份,硬是要主政,难不成曹参和吕后还能硬将他关在未央宫不成!无非就是刘盈自个畏难而退,也没有知耻后勇的决心,只知道各种放荡,这到底是报复别人,还是报复他自己呢!
吕后执政期间,很多时候就是在收拾刘邦和刘盈留下来的烂摊子,刘邦是不懂经济,刘盈就是见识太少,他虽说曾经作为太子监国,但那时候真正做主的是萧何,他就是个吉祥物,所以很多时候根本就是想当然。
吕后算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刘恒不希望自己弄得举世皆敌,因此,他需要用更加柔和的手段,将大汉这辆略微有些偏移了路线的车辆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去,到时候到了地下,刘恒可以跟刘邦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个天子做得很称职,没有将你老人家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给败掉!
这也让他在面对刘昌的时候,更加束手束脚,他不是没想过,干脆想办法绝了刘昌的心思,甚至是直接将人给杀了,一了百了,但是最终,他都觉得自己付不起失败的代价。刘昌不比其他诸侯王,像是现在实力最强的吴王,在刘恒眼里,也就是那样,只要长安真的下定决心,扫平吴国,也不会废太多的力气。但是,辽国却不一样,刘恒如今也不清楚,辽国如今有了多大的国土,有了多少子民,那里名义上是大汉的附属国,实际上,大汉对那里也就是名义上的控制而已。
辽国越来越多的东西流入了大汉,以前少府的考工室每年光是织造丝绸麻布葛布,都能给皇室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如今却不成了,因为辽国的丝绸质量更好,哪怕加上运费,价格也更低。以至于如今,别说是民间了,就算是少府,也是将生丝卖给辽国商人更划算。也就是辽国看不上麻布葛布的利润,要不然的话,连这点钱,少府都赚不了了。刘恒本来有意对辽国的商品征收重税,但是之前因为赊欠马匹的事情,这事也只能是算了。他如今只能以重金乃至爵位悬赏,看是否有人能够改良织机,提升少府的生产效率。
刘恒派去辽国的细作费了不知道多少力气,学会的也就是一些辽国根本不怎么看得上的技术,少府这边虽说学了,但也是竞争不过辽国的。
刘恒从来没想过,这等机巧之事,居然会给天下带来这样大的变化。刘恒之前在张苍的建议下,专门翻越了《管子》,然后他就对此忧心忡忡,用张苍的话来说,若是辽国哪一天对大汉起了恶意,那么,光是靠着贸易上的手段,就足够叫大汉民生凋零,四海穷困。
这还只是经济上的事情,若是看军事,那辽国算起来比匈奴对北地的威胁其实更大,匈奴人到底只会放牧,不会耕种,他们来一趟,只是抢劫杀人,而辽国却可以徐徐吞并消化,而且百姓生活好了,很快就能归心。在底层百姓来说,他们甚至不会觉得这算是入侵,只觉得是老刘家的人自家内部的纠纷。
总之,只要涉及到刘昌和辽国的事情,往往会让刘恒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很多时候梦中,他就能看到刘昌提兵只攻长安,持剑站在他面前:“你还记得我的母后,还有三个弟弟吗?今日我来为他们报仇!”
刘恒往往被那一抹血光惊醒,醒来之后就再也无法入睡。他很多时候都安慰自己,当年那样的情况,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毕竟,那个时候,吕家已经是众矢之的,谁敢包庇,在朝臣看来,那都是吕氏同党。陈平周勃连当时的少帝兄弟一人都杀了,哪里还会在乎一个代王。
但是,在面对刘昌的时候,刘恒又觉得,这些理由根本说不出口。毕竟,如今的刘昌不是往日了,往日他只是一个王太子,还是得仰刘恒这个父王的鼻息生存,但是如今刘昌已经有了足够威胁到刘恒的实力,所以,刘恒就必须考虑刘昌的想法。
朝堂上许多人在那里喊着要早立皇储,实际上也是在拿这事试探刘恒对刘昌到底是个什么态度,毕竟,朝堂上许多人是真的跟刘昌有仇,若真的刘恒想要立刘昌为储,那么他们就得提前做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