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知他是皇帝(26)

作者:猫说午后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回到宫中,户部一众官员及兵部尚书已候在养心殿外。

众人一见谢祯,便齐齐行礼。

谢祯径直从户部一众官员中间穿过,进了养心殿,扔下一句话:“随朕进来。”

众官员紧随其后。

谢祯进了养心殿,便在主位龙椅上坐下,问道:“陕甘宁三地的赈灾款项出了什么问题?”

先帝一朝,因先帝病重,九千岁把持朝政,导致户部尚书之位空悬多年。这些年,户部的大小事务,一直是由户部侍郎邵含仲主持。

户部侍郎邵含仲闻言,上前一步,行礼道:“启禀陛下,先前下拨的赈灾款项,共三十万两,但三地灾情严重,恐需追加。”

谢祯闻言蹙眉。

一旁的兵部尚书赵翰秋,亦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陕甘宁三地平叛流寇的将士,严格按照陛下所下旨意‘招抚为主,平叛为辅’,可……上个月归顺的流寇反王韩守业,于三日前复叛。”

谢祯听罢,眉心蹙得愈发紧。韩守业乃流寇中势力较大的反王之一,他归顺不到半个月,竟又复叛?

“可知缘故?”谢祯问道。

赵翰秋答:“回禀陛下,陕甘宁旱灾并未缓解,韩守业及其手下流寇,即便归顺,亦无业可守,朝廷的赈灾粮又跟不上,他便……复叛了。”

户部侍郎邵含仲接着道:“陛下,陕甘宁三地的赈灾款项,恐需追加。”

谢祯抬眼看向邵含仲,问道:“国库中,还有多少银两?”

第013章

四十七岁的户部侍郎邵含仲,眉宇间流出一丝苦闷,他望了谢祯一眼,随后不忍侧头,行礼道:“回禀陛下,算上胡坤和周怡平抄家所得银两,共四十万两。”

谢祯闻言抿唇,一个国家的国库,仅四十万两白银。

先前下拨的赈灾款项,是三十万两,可这三十万两,对灾情未得半分缓解的陕甘宁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这四十万两下拨下去,又能坚持多久?

灾情不解,百姓无业可守,朝廷赈灾款项又跟不上,他们为了活着,便只能抱团叛乱,成为流寇。

见谢祯沉默,久久不语,兵部尚书赵翰秋,看向谢祯,神色间似有些踟蹰,他犹豫片刻,似下定决心般,开口陈情道: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陕甘宁旱情不解,百姓无业可守,流寇即便归顺,亦会如韩守业般复叛。陛下,为了大昭的长治久安,依臣之见,更改‘招抚为主,平叛为辅’之策,趁现在军饷尚足,流寇不成气候,应当以雷霆手段,肃清流寇。”

谢祯看向赵翰秋,似是在思考他的话,一旁的邵含仲看向赵翰秋,开口道:“赵大人,此言差矣。纵为流寇,仍为我大昭百姓。若有地可种,有粮可吃,百姓怎会沦为流寇?”

邵含仲转头看向谢祯,陈情道:“陛下,天灾不可控,可百姓无粮可吃,此乃朝廷的过失,我等不该迁怒于民。当务之急,理当想法子充盈国库,追加赈灾款项。”

谢祯闻言陷入沉默。

他如何不知百姓为何会成为流寇?诚如邵含仲所言,若有地可种,有业可守,百姓何至于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要去做朝不保夕的流寇?

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愿以雷霆手段处置自己的百姓。

可国库只剩下四十万两白银。

这些年气候变化,北边土特部亦是天灾不断,时常侵扰边境,国内又有流寇作乱,必须得有一笔钱,用在军费上。

除此之外,宫内的花销,先帝一朝九千岁把持朝政时,遗留下的庞大宗亲,还有许多无能而添居其位的官员……

眼下还要追加赈灾款项,国库里那点银子,根本不够用。

谢祯沉思许久,暂且做下决定。

谢祯先看向兵部尚书,对他道:“赵尚书,流寇皆乃朕之子民,不到万不得已,朕不愿他们成为刀下亡魂,对待流寇的政策,暂且不作更改。”

赵翰秋闻言,抿唇蹙眉。

谢祯再复看向户部一众官员,对他们道:“先往陕甘宁三地下拨十万两白银应急。朕会在这两日间,抓紧想出些节省开支的法子,尽快省出一笔银子。明日早朝,朕会与百官商议此事。如今国库空虚,又面临多重阻碍,当行节俭之策。”

谢祯又对户部官员道:“将户部这三年的岁报,还有记录月报和季报的银库的月报、季报,都给朕送来。”

户部众官员行礼应下。

一席话毕,谢祯示意户部众官员退下,只留下兵部尚书赵翰秋。

户部一众官员退出养心殿后,谢祯对赵翰秋道:“赵大人,朕知你平乱心切。但流寇皆乃我大昭子民,他们因旱灾而叛乱,实乃朕之过失,朕着实不忍叫他们成为刀下亡魂。”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