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永璜则暗中到了城郊的赈灾粥棚,观察了三天赈灾现场。
经过永璜观察和询问,这粥棚施粥是从济州仓府出粮,每处粥棚一天应该施粥两次
而自从济州大雪灾以来,头三天还能正常,以后的施粥频率,从一天两次到一天一次再到两天一次,现在几乎到了三天一次。
多下来的赈灾粮去哪儿了?永璜带着这个问题回了府衙。
永琏这边,他发现朝廷已经拨款下来,为灾民重建房舍,初期的登记工作也早已经完成,但重建灾区一事却拖拖拉拉,一堆的建筑材料堆积在外面的大雪里面。
重建灾区的银子去哪儿了?永琏也带着这个问题等永璜回来。
兄弟两个一碰头,好家伙,原来这济州知府是让百姓们自生自灭了啊。
永琏立即上了一道折子,请求治了济州知府的罪,由人押往京城。
皇上也将济州赈灾一事全权交给了两位阿哥。
接下来的日子,永璜亲自监督,灾区的新房舍统一选在平坦的地方,每日的施粥变为一天三次,城内新房舍分为三个片区,所有受灾民众未来都分配到这三个片区。
而这些房屋的修建则从当地找人,灾民知道这些房子未来都是自已住的,自然全力以赴。
永琏又推行以工代赈,灾民建造房屋,还可以得到劳动报酬,这样攒下来的钱,就可以在住进去后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
然而解决了食物和住所,仍旧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
那就是御寒用的棉衣实在是不足,即使京城加班加点的赶工,仍旧有不少体弱的老人和孩子死于寒冷。
永璜和永琏一商议,想起舅舅傅恒正在京郊大营练兵,而准格尔一战的战备仓里,还有不少没有用过的棉衣。
于是两人向皇阿玛请旨,先从京郊大营的战备仓库里挪用一部分棉衣,再让京城和各地织造加班加点,填补京郊大营的空白。
皇上有征伐沙俄的心思,棉衣这种御寒之物是不可或缺的,但眼前,百姓的生命更加重要,他咬牙同意了。
短短三个多月,皇上交代下来的任务,两人不负所托完成了。
这也是两人第一次全程参与到民生建设中来,更深入地感受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
皇室享天下之养,更应造福于天下。
永璜和永琏回京途中,经过天津卫时,在此休整。
天津卫是直隶总督的驻地,自古繁华,又有海河河运,自从皇上去年重新开了几处通商口岸,就将天津也纳了进去。
因此天津的繁华更上一层楼,偶尔有拿了通牒的洋人在市井街头采买,永璜和永琏总觉得新奇。
两人坐在高楼之上,看着楼下的市集和人生百态,相酌甚欢。
突然,两人见一个蓝眼睛高鼻梁身材高大的洋人,在楼下叫卖着什么,因为语言不通,来来往往的百姓基本上都不感兴趣,只指点着他的长相。
两人见他面前,摆着一台纺织用的小车,和现在市面上通用的纺织车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但永璜一向对洋人的东西感兴趣,命身边的小太监下去,不管多少钱都要买下来。
小太监们抬着机器上来的时候,说楼下那个男人一直喊着“哈里夫、珍妮”,两人直接把钱塞给了他,把机器搬了上来。
只见这个纺织机,和市面上的一个纱锭的纺织机不同,而是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那么效率就一下子提高了八倍,最可贵的是,它可以通过改良,实现自动纺锤。
永琏和永璜敏感地嗅到了这个机器将会带来的重大变革,他们找来当地的提督,让其控制住这个洋人。
接着找来海关里通晓洋文的官员,一起去了关押这洋人的房间。
通过官员的从中翻译,两人得知,此人名叫哈里夫,这个纺织机是他发明的,用了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
因为纺织效率太高,受到了同行的恶意践踏,将他驱逐了出来,因此他才漂洋过海来了东方。
永璜和永琏听了心中思量,决定出来再商讨一番。
这纺织机如果在大清推广了,那意味着什么?!
首先,它自动完成纺纱过程,那么各地织造府就减少了人工操作,单人操作一个机器从一日一匹,就可以一日八匹,操纵两个机器一天就是十六匹,那么战备的棉衣和棉被何愁啊!
其次,如果大清大面积地推广这纺织机,那么各个小作坊就会飞速发展,永璜曾经在一本西洋的书中看到过一个名词—工厂,一个工厂可以顶几百个作坊,那民间岂不是也可以出现工厂。
最后,如果织出来的布匹在国内消耗不完,那就可以通过通商口岸来来往往的货船卖到西洋,大清何愁不富有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