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春风CP(45)

“你年纪轻轻就在翰林院,顶上还有老师帮衬着,若能活得糊涂些,仕途就能走得比大多数人都顺了。”

见公良轲还是不说话,他有心想缓和气氛,于是重新看向楼下,笑着转移话题道:“说起来,这场文会的题目倒是取得讨巧,只有单独一个‘楚’字,就不知这些举子能否参透命题人的深意了……”

听到他的话,公良轲神色复杂地抬头,望向正当中那一块张贴了命题的竖板,静了半晌,才喃喃道:“如何不能参透?”

“当年萧王一首《楚都赋》天下皆知,整个上京的文人争相传阅,这才过去几个春秋,众人就都忘却了吗。”

《楚都赋》。

时隔多年,再次听闻这个名字,饶是宋黎也有几分慨然。

楚都一名,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所由来。

传闻数百年以前,晋越并不像现今这般划江而治,南北相连合一,是为一国,国名称楚。

楚在历史上不过昙花一现,政权没有传过几代,很快就分崩离析,独立成了数个小国,后来才有晋越从争斗中诞生,不断吞并扩张,逐渐发展到隔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

至于旧楚何以覆灭,史书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一说是天降灾异,百姓数年颗粒无收,被迫将屠刀挥向同族,另一说则是旧楚国主残暴无道,鱼肉百姓,致使生民愤然揭竿起义。

萧王写《楚都赋》,明面上叹旧楚短命,实为借古讽今,劝谏君主仁政爱民。公良轲读到此文时,还是个在寒舍苦读的举子,当时就为通篇辛辣的言词和宏大的韬略所撼,难以置信这洋洋洒洒千字是出自一个半大少年之手。即使在几年后高中殿试,拜入崔郢门下,闲暇时再看此篇,仍有同样的感叹。

宋黎显然也是想起了过去在师门中,崔郢对萧元景非同寻常的赏识,浮现出怀念的表情,刚想叹一句岁月如梭,忽然听得大堂一阵声响。

——原是文会亮明题目后,书侍宣布开始了三盏茶的计时。

他顿时忘记了刚才的慨想,十分感兴趣地垂眼望去,只见一众举子伏于案上,紧张地挥洒笔墨,堂中静得只剩下宣纸与毛笔的摩擦声。

众人当中,只有那位张家的公子气定神闲,像是心中已有丘壑,落笔即有神。

宋黎见了,心道果然是张节度使的儿子,到哪儿都有恃才傲物的底气。看了几息,正要收回视线,余光却于某处一顿,讶然道:“那角落里坐的,是哪家的后生,也是今年的举人吗?”

【作者有话说】

小谢:一般路过,只想喝茶吃点心

第19章 魁首

今日的松泉楼甚是热闹。

谢南枝坐下不久,刚点了一壶汉中仙毫,就听身边吵吵嚷嚷的动静。

书棋探头张望了半晌,道:“公子,这里好像在办文会。”

不用他说,谢南枝也瞧见了大堂正中张贴的宣纸,具体写的什么难以看清,只见其下坐着个国字脸,看上去颇有威信的中年男子,正闭目安静地养神。

他桌案周围的人大多书生打扮,三两围站在那宣纸前,低声探讨着什么。还有人已经铺开纸张,紧锁着眉头,在桌案上提笔疾书。

谢南枝的坐席离他们不远,隐约能听到几句交谈,似乎是有人在恭维一位锦衣华服的青年。

“前日张兄还与我谈及旧楚,言辞另辟蹊径,见解独具,看来今天这文会的魁首,是非张兄莫属了。”

“嗐,张兄师出名门,才高八斗,写就的文章岂是你我能比,莫说应付一小小的文会,日后到了金銮殿上答圣上问,那也是手到擒来!”

旁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尽是些殷勤的溢美之词。那被簇拥在中间的青年神色倨傲,理所当然地全盘受了,直到过来套近乎的人越来越多,表情才变得不耐烦起来。

张家陪读的书童很有眼力见,一看主子沉了脸色,立刻像驱赶鸡仔似的,将周围的人通通赶离了,叉腰大声道:“都写自己的去,要是打扰了我们公子作文章,你们负得起责吗。”

他的态度跋扈,对其他举子也一点不客气,一看便是狗仗人势。在场不少人见了,都面露不忿之色,只是不敢出声驳斥,隐忍地咽下不满。

谢南枝正品着茶,瞧得饶有兴味,忽然听得邻座有人长叹道:“呜呼哀哉!有萧王珠玉在前,我等拙文瓦石难当,拿出去恐怕被人耻笑。”

他这一声不轻不重,周围人正好听得清楚。

谢南枝放下茶盏,看对方一副读书人打扮,桌案上放着算囊,大约也是与会的文客。想了想,主动搭话道:“这位兄台,敢问此次文会是由谁组织,那宣纸上写的又是什么?”

上一篇:我将花冠赠你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