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261)

此时的尉迟敬德还不知道玄武门之变中,他射出的两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逃跑的宋金刚千辛万苦回到了晋阳,想逃回刘武周的身边,却发现刘武周在得知他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后,已经先他一步弃守了晋阳,逃亡突厥去了。

宋金刚原本想收拢刘武周残存的部将再战,但是他已经尽失人心,将士们都不再听从他的指令了。无奈之下,宋金刚只好率领数百骑兵跟随刘武周一起逃命突厥。

随后,宋金刚想回到最开始起兵的上谷,而刘武周则计划逃回马邑,但是这两人的计划被突厥知晓了,突厥将失去价值的两人直接处死了,转而扶持起刘武周的内史令苑君璋,让他统领刘武周的残部占据朔州。

而刘武周治下的其他郡县全部并入大唐的版图。

李世民北上夺回晋阳,随后又率领军队返回,攻破孤立无援却又不肯投降的夏县。

在这里史料的记载出现了分歧,那就是《新唐书》之中,记载这一次李世民攻破夏县之后直接下令屠城。

然而《资治通鉴考异》中,引《高祖实录》里面则说,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军者斩。

意思就是当初平西秦政权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杀掉奴贼,后来导致生乱,所以这一次的夏县,李渊下令全部诛杀,也就是屠城这个命令是唐高祖李渊下的。

关于这一点,主播个人更倾向于屠城的命令是唐高祖李渊下的,按照李世民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来看,这个命令他下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而且屠城这个命令不是说你秦王想下就下的,这可是一件大事,所以只有可能是身为大唐的最高统治者、掌权者才能下达这个命令。

另外常何碑文也证实了屠城是李渊下的命令这一点,更甚至后来其他的史料记载了当时的李世民其实还在晋阳追击刘武周的残余部队,夏县的攻打是李渊本人指导的。

屠城,但凡在战场中做出这样决定的,绝对免不了被后世人骂的。】

李渊沉着脸:“夏县冥顽不灵,孤立无援后却还不肯投降,折了大唐多少的将士,既然这些人死不悔改,那么屠城难道不该?”

李渊并不觉得他做错了,“仁不当权,慈不掌兵。”

太子李建成的想法与他的父皇李渊很相似,他同样脸色难看,“父皇不必将后世人的评价放在心里,这天幕上的女子应当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百姓根本无法理解上位者的思想。”

李渊闻言,脸色才好看一些。

【最后,唐朝的河东危局解除,这次战役中的得胜归来的将士们为了纪念秦王殿下在大唐生死攸关时的力挽狂澜,他们做了《秦王破阵乐》流传后世。

华夏几百年的乱世才终于等到了李世民这位英雄……】

第116章

【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不是开玩笑,隋朝昙花一现,在天下割据的时代,这些人应势而生。

大唐建立之后,英雄都归附在大唐,使得唐初是个“战神遍地走,上将不如狗”的将星璀璨的年代,而这其中李世民就是最闪耀的那一颗。

李世民、李靖、徐世勣这三人骑马千里奔袭的能力简直是敌军的噩梦。

徐世勣后来应该叫李世勣,或者李勣,他被大唐赐予“李”姓,徐世勣在最开始并不是那么闪耀,前期基本是在刷经验,他当时还年轻。

后期成长之后,也是非常厉害的,他和李靖可是“武庙十哲之一”,而且他命长啊,熬死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帝皇。】

武庙!!!

被熬死的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

羡慕、嫉妒的眼神齐刷刷地落在年轻的徐世勣身上,作为一名武将,能进武庙那简直就是对他们能力的盖章。

武庙十哲,听起来是十个人,徐世勣、李靖占掉两个,还是八个的,有他们的份吗?

武将之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应该有自己的份,对面那个比之自己逊得很。

李渊皱了皱眉头,是谁搞的“武庙十哲”?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文臣的功劳才是最不可磨灭的。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回李世民的战神之路,前面说到刘武周、宋金刚被突厥所杀,突厥又扶持起刘武周曾经的属下占据朔州。

突厥表面上和大唐还是盟友的关系,实则一直在后方多面下注,意图掌控大唐王朝。

当刘武周被突厥的处罗可汗斩杀后,突厥居然还派了两千多名骑兵南下,声称是要“协助”唐军,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大唐也是知道突厥的尿性的,可是没有办法,大唐刚刚建朝,根本无法与“控玄百万”的突厥硬碰硬。

上一篇:救世主模拟器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