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兄说得没错,郑国修建的这条渠,确实能算得上是大秦的命脉。郑国渠长约300多里地,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周围的良田得以灌溉,水患平息,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大秦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便在此处。”嬴政说道。
扶苏敛下眉眼,“儿子知道自那郑国渠修建成功之后,每一亩的地都能够收取多一钟的粮食。*1.且在那时,饥荒再也没有出现,大秦的国库里,粮食成倍地增长。”
“大秦并不处于平原地区,开垦荒地是很困难的。”
嬴政点头肯定扶苏的话,并对他的儿子们道:“多和你们的长兄学一学。大秦的政事我不要求你们精通,但至少该知道的东西必须得知晓。”
这话是什么意思?
公子高和赢阴嫚等愣了一下,为何父皇还替长兄说话,难道天幕透露的事情,父皇竟然不打算怪罪于长兄扶苏吗?那弟弟胡亥……
同样愣住的还有胡亥,他顿了片刻后,下意识脱口而出:“他都让大秦二世而亡了啊!”
这话语一落,宫殿前似乎静得只剩下风声呼啸而过。
赵高率先拉住胡亥,立刻跪地叩头,“陛下,小公子尚且年幼……”
“住口!”嬴政瞬间反应过来了,为何今日的胡亥不像过往那般谨慎说话,敢情是觉得自己的长兄没戏了,而他妄想登上王储的位置。
嬴政继续道:“朕让你长兄为继承人,你意见这般大么?可是不服?”
赵高抬头想要替胡亥求情,抬头的瞬间却被始皇帝的眼神吓住,他哆哆嗦嗦地垂下头,只能希望胡亥顶住了。
胡亥白着脸,实在不明白父皇为何发这样大的脾气,这明明便是事实啊!
心虽如此想着,但事实上他完全不敢惹怒自己的父皇,“儿子并无不服。”
嬴政冷哼一声,盯着胡亥良久,直到见着他额头的汗水细细密密的,这才转移视线道:“这大秦的王储只能是扶苏。尔等,皆不及扶苏。切莫妄作他想。”
扶苏怔然,眼神里尽是不可置信,他以为父皇根本没有那么属意他的。没想到……
青年继而哀道:“是儿子让你失望了。父皇……”
“如今朕还在,倒要看看这亡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嬴政冷声道。
这句话,谁都不好开口接下,好在天幕又开始讲了。
【而嬴政没有杀郑国,很有可能是李斯上书的原因,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君王更加青睐于能够打战的大将,但李斯和嬴政不同,这君臣二人更倾向于广纳人才。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一定是建立在吸纳各国人才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李斯提出来的建议。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就把郑国留下了,甚至还将郑国修建的河渠名为“郑国渠”,嬴政的这一行为简直让这个水神郑国感激不已。
一个国家固步自封,危害巨大。嬴政是个开明的人,他愿意顶着朝中大臣的压力去吸纳其他各国的人才以及外来的文化、技术等等,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百家之长,找到适合于大秦发展的。
这便是大秦与其他各国的不同,嬴政明白在攘外必先安于内,对外战争之前,首先要保障本国国内百姓的生活水平,一味的开张扩充土地是没有用的。
当时的秦国的国力慢慢发展到其他各国国力的十倍有余,大秦的成功并非偶然。
对了,说到郑国渠,顺便提一嘴,我们后世依旧赫赫有名的都江堰,这条都江堰是嬴政的先人君王打下了蜀国和巴国之后,命令李冰修筑的。
哦~巴蜀也是盛产粮食的好地方,被秦国的先人打下来了。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也不是开玩笑的,嬴政上头的每一位先人君王基本上都很清醒,皆是目光长远之君。他们一步步累计,创造条件,大秦在六国之中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当年蜀地连年水患,为何其他的君王都没有想到要修建水渠,大秦比其他国家在民生这方面更掌握着先天的主动性。如此下来,秦国空前盛大,嬴政开始将目光放在对外的诸侯国家了。
说完了大秦的内政经济,我们接下里说说秦国的军事力量。】
一说到军事力量这方面,大秦的将领无不打起来精神,大秦征战沙场,剿灭六国,大秦的军事力量在后世看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而他们这些健将又能否被提及呢?
不同于大秦人,其余六国的百姓或者还残留的贵族等也都是在看着天幕,他们原先的国家到底与大秦有什么样的区别。
【嬴政将目光望向其他的国家之后,他就开始下令征集大量的青壮年精兵,想要打造一支一百万人的精锐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