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一时间有点尴尬~
李礽故作不知,清了一下嗓子,将手中的纸递给了德忠,让大家轮流看看。
“回太子爷的话,是微臣写的。”站在最后面的一个年轻人小声道。
“那为什么署名是王鸿绪?”李礽问道,他记得这个人叫做张明远,是去年的进士。
“微臣请王大人帮忙润色过。”张明远拱手说道,这在他们翰林院之中是常有的事情,请位高权重的人帮忙“润色”一下,增加文章的份量,同时也算给这些人锦上添花的机会。
“润色了哪里?”李礽问道。
“这……”张明远迟疑,他能说只字未动吗?
李礽坐到椅子上,仿佛洞悉了一切,“没改?”
“回太子爷的话,是……”张明远说道,他一时间不明白太子爷为何问到这个问题,大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李礽想到王鸿绪现在的身份,立即了然,他脑子一转,想到了什么,接着道:“我知道,《明史》正在编撰,倘若想要换个地方发挥你们的才能,可以同我说……”
谁都知道,编撰史书和写这种不知道啥玩意儿东西之间该如何选择,但谁也不会开口。
李礽笑了笑,“想去就说,汗阿玛同我说过,等我的事情忙完,你们就可以自行选择,如今已一年到头,我想正是时候了,不选择的话,明年可还要继续为我写这些文章。”
在场不过十人,听到这话心里都有点动摇,废话,只有傻子才会放弃明史吧?
见众人一时间都闭口不言,李礽道:“给你们三天的时间做决定,想好了就说,另外,把这篇文章依据的记录给我瞧瞧。”
张明远立马在自己的案桌上翻起来,找到原稿呈给了李礽。
“行了,好好想想吧。”李礽目标达成,起身离开,事实上,他怀疑没有一个人会选择留下来,毕竟,他们寒窗十年可不是为了来纸上谈农的?
第321章 该死的
李礽给了三天的时间让这些翰林学士去处理自己的志向,自己则是拎着稿子一溜烟地冲到了康熙那儿告状。
“汗阿玛,您瞧瞧,他们开始敷衍我了!!!”李礽一手拎起袍子,大步迈过门槛,另一只手举着那篇稿子。
康熙接过来看了一下,“哪里敷衍了?”
“您瞧瞧,这种植时间都不对。”李礽伸手指出了纸上的几处种植时间。
“你怎么知道这时间不对?”康熙扫视着整个文章,问道。
李礽噎住,糟糕,着急来告状,忘记了自己的马甲,他脑子飞速转动,“因为啊……因为啊……因为咱们京城都不是这个时间种啊。”
理不直气也壮!!!
“盛京和京城的气温不一样,自然种植时间不同。”康熙解释道,他将东西压在案桌上,转身看向儿子,“盛京的种植时间要比京城晚将近二十日左右。”
“那京城是里盛京远呢,还是离广东远呢?”李礽问道。
“当然是广东远。”康熙笑着回道,他旋即顿了顿,两广地区离京城更远,所以与京城附近的春播时间要早很多,不会同文章里写得那样,只早不到二十天,跟盛京的时间差不大。
李礽凑近,嘿嘿道:“是吧?是吧?”
“那你打算怎么办?”康熙问道,既然这事儿是保成发现的,不如看看他是什么样的想法。
李礽愁眉苦脸,“不止如此呢。”
他把张明远的事情说了一遍,主要表明自己的困扰——写得好,不知道夸谁,写得不好,不知道找谁算账。
“那你为何还让他们自己选择?不担心他们全部都走掉了吗?”康熙问道。
李礽烦闷地撇撇嘴,“那能怎么办呢?他们的心都不在这里,也不好好做事儿,还不如算了呢。”
康熙没说好,也没说不好,“那这事儿你还要继续下去吗?”
“当然!”李礽想也不想地说道,他的“宏图伟业”怎么可以因为这么一点点的挫折就放弃呢?
康熙的手肘架在膝盖上,侧头整好以暇地看着儿子,“然后呢?”
“我打算去翰林院重新招人,做一回姜太公。”李礽侧头,笑着露出自己的小白牙,之前都是康熙指派的,他要去自己去看看,世上总有人愿意做崎岖之路的先驱者。
“可以。”康熙点头,准了他的要求,写文章的人只是小问题,真正的麻烦是保成想要的这些经验的来源,“那延善和延全呢?”
李礽也知道这是个麻烦事儿,处理重了显得自己铁石心肠,处理轻了又显得自己包庇藏私。
“汗阿玛觉得如何比较好呢?”李礽问道,康熙处理这些事情才是高手,自己不过是菜鸡,还是老姜比较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