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已经转换了思路,与其自己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集齐这些书籍,召唤神龙。
官道的两边多是树林和荒草,看起来还挺吓人的,虽然弹幕上一溜烟儿吹这个绿化环保。
李礽觉得自己要是独自走在这种环境里,心得时刻提着,生怕哪里会窜出来一条蛇或者一只狼,老虎、野猪什么的都有可能。
比起这满眼的绿色,他其实更喜欢看平坦的田野和农舍。
当然不是因为有多漂亮,而是能看到农业发展水平。
眼下正是麦子疯长的时候,但是老百姓的农田里面的麦苗对比丰泽园里面,差了一大截,这其中当然有劳动力的缘故。
丰泽园恨不得一亩田里面安排十个人,普通农家一户说不定都没有十个人。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肥料和种子。
“保成在思考什么?”康熙见保成的眉头都拧起来了,咋了,看个风景还看出愁绪了?
“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亩产量。”李礽下意识地回道,话都说出口了,他才惊觉自己说出了心声,不过也没有关系,这本身就是他的想法。
康熙可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在“爱农”这块如此的兢兢业业,这要是换成胤褆得要满地撒欢了,就算是胤祉也只会好奇田里的人在做什么吧。
一时间,他不知道该欣慰,还是反省自己逼迫太过了。
第240章 农业部
康熙很快就认定是前者,逼迫太狠?不存在的,对比起当初的自己,他可轻松太多了,“那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作物又到了生长的季节。”李礽趴在车窗上,头也不回。
虽然已经二月份了,但是温度还是很低,乘坐的马车里面还烧着小火炉,李礽的怀中还抱着一个小手炉。
寒风一阵阵刮过,枝头的新芽还紧紧包裹在芽鳞之中,不愿意透出一点点缝隙。
地上的荒草干枯横楞着,发出细微的摩挲声,摇摇晃晃,厚重的枯草下面,隐约透露出一点点翠绿,那是躲藏了一整个冬天的生机。
更远的农田里,有农人顶着寒风正在田里劳作,去年下的雪不小,希望今年也是个丰年。
“你知道的怪多呢~”康熙说道。
李礽翻身,手肘架在车窗沿上,他感觉到了一股子的阴阳怪气呢,“是啊,都是汗阿玛教得好。”
康熙把书丢到一边,“哦?”
“汗阿玛,还是丰泽园的农作物种得好呢。”李礽又瞅了车窗外的农田一眼。
他上次去看丰泽园的田,那绿油油的麦子,就像是蓬松的长绒毯子。
而这次看到的农田,疏密不均,很像是脱毛的癞皮狗。
康熙凑近,将车窗口推得更大,看了一眼,“确实差了些。”
“为什么呢?”李礽问道,他对种田大概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原因很多,比如说施肥不均,或者播种不均,又或者地没有耙好。”康熙说道。
李礽盯着外面看了一会,“我觉得咱们可以把这些农业技巧面向全国推广,提高粮食产量。”
“这些技巧都十分零散。”康熙顿了一下,又问道:“你既然提到了,可有什么主意?”
李礽问道:“您有什么办法吗?”
“授官制,个中突出之人授官,你觉得如何?”康熙问道。
李礽……大清的官职不是大风刮来的,但是是被大风刮走的。
虽然保成没有说话,但是他那一言难尽的表情和连绵不绝的沉默表明了一切。
康熙也觉得自己这个建议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妥,但是他死撅着不肯承认,还有点恼羞成怒,道:“那你说来听听。”
“先将一些春耕的技巧整理出来,写得翔实一些,可别弄些佶屈聱牙的华丽辞藻,平实易理解,以公文的方式传递到各地,让人提前了解。”李礽说道。
“谁来整理呢?”康熙问道。
“武英殿那么多人,总是有些闲人,再不济从进士里面再点几个人呗。”李礽说道,只要康熙开口,这天下,大把的人都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地冲上去。
“你倒是想得好,武英殿的人岂是给你做这个事情的吗?”康熙失笑。
武英殿是在永乐年间建成,是大型礼节活动举办的地方,在李自成的那把大火里面侥幸逃过一劫。
后面清军入关之后,延续武英殿在前朝的作用,作为举行典礼的地方。
前两年,他将武英殿辟出来,设置了武英殿书局。
左右两边连廊处的偏房腾出来作为修书处,里面的官员拢共三十多人,由他亲派,也有部分是翰林院派过来的人,总理之人是亲王大臣。
这样的地方,让他们去处理这种东西,那可是杀鸡焉用牛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