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半书2(39)

作者:李惟七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他不是不能禀报圣上,让金吾卫们来把这个在慈恩寺外杀猪,打扰佛门清修的少女赶走。

但,这万丈红尘滔滔,真正美好的东西总是少之又少。

慈恩寺,念慈母之恩……七重佛塔未必比得上一朵花。

还有些东西,佛曰,不可说。

没有人知道,方丈和尚在出家之前,欠了别人的赌债,不得不抛下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逃走,后来出家做了和尚,万事皆空。

郑连城让祝静思来慈恩寺看的,不是花,而是人。

从岭南来的一个同乡在慈恩寺上香时,认出了那个曾经叫祝铸的铁匠。同乡把消息带给了郑连城,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的郑连城却什么也没有说——说了又能怎样呢?

当初他挥汗如雨地打铁,而她采菊东篱下,为他酿酒的那一段欢喜的小时光,有颜色,有香味,有真意……而如今,欲辨已忘言。

那时,她边采摘菊花边笑着摇头:“为何菊花只在秋天开?多孤单寂寞。若是能和桃李一同在春天开放,就好了。”

“这还不容易?”他哈哈大笑,一口应承下来,“娘子,明年春天,我就让这满院的菊花开!”

到了第二年春天,菊花没有开,他却已经背井离乡地逃亡。

她默默地收拾着家里与情感的残局,麻木地承受着生活给她的磨难与摧残。直到有一天,在铁铺的废料中,她无意中发现许多打成菊花模样的铁片,有的栩栩如生,有的还是半成品,可都被水浸湿生了锈,破破烂烂地堆在墙角。那一刻,她突然掩面痛哭。

其实他不懂,他一直不懂。

最美的花不是只有春天能开,哪怕是寒冬冰雪封山,只待两人一朝相逢,便可心花怒放。

她要的……并不是花开的奇迹,只是他回来而已。

方丈久久站在雨中,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两人冒着雨,慌慌张张跑回来,刚进府中,却看到庭院中有人打着伞在等他们。

裴昀高兴地叫了一声:“老师。”

“张先生!”祝静思的眼里也满是惊喜。

“都进屋把头发擦干,别着凉了。”张九龄一身单薄的青衫濡湿了雨水,神色是祝静思熟悉的温暖。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样子却似没有多大的变化,身姿挺拔如雪松,眉眼温润如月华。看到两个孩子手拉着手跑回来,他却不问也不说,只是微笑看着他们。

“夜雨风凉,老师你身体不好,也快些进屋去。”裴昀立刻上前接过伞,不由分说把张九龄扶进去,少年的个子已经比老师高了,此刻的举止却仍然有几分孩子气。

看着他们师生同行的侧影,祝静思也觉得温暖。

天若有情天亦老……他们都长大了,张九龄却没有老去。听说他当年也曾经向一位女子提过亲,却终未成佳话,于是这些年,他始终是一个人。

祝静思突然有点好奇,什么样的女子,才配得上张九龄的思念?

想必姿色不俗的吧。

后来,她才发现自己想错了。那不是个姿色出众的女子,而是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第6章 桃源行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唐·王维《桃源行》

张九龄考中进士的那一年,长安桃花开得盛,整条街上如云似雾。

少年也正是早春般的年纪,文辞与容貌一样清丽,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由于出身寒微,又不擅逢迎,上司把许多繁重的誊写活儿都扔给他,经常从早抄写到晚不得休息。

这天,暮色已悄然降临,张九龄还有两卷书没有誊写完,昏暗的光线让眼睛有些酸涩,他揉了揉眉心,准备起身掌一盏灯,突然听外面传来脚步声。

只听太监尖细的声音在说:“您小心着这边的台阶。”

宫女们似乎在领路。

张九龄刚将灯掌上,循声朝外看去,只见一个衣着华贵的少女施施然走进来,她身后跟着太监、几个宫女还有两个脂粉气很重的年轻男人。

“见了安乐公主,还不行礼?”太监尖声提醒。

原来这少女就是大名鼎鼎的安乐公主,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女儿。朝野传闻她不仅骄奢跋扈,而且男宠成群,行事荒诞放纵之极。张九龄心中皱眉,手中还执着灯盏,淡淡从容行礼:“臣秘书省校书郎张九龄,见过公主。”

灯下看美人,这话是一点儿也没错的。安乐公主一向觉得自己是美人,她见过的美男子也不算少了,但眼前这执灯的少年,却与她以往见过的人都不一样。

他站在烛光中,分不清是烛光照亮了他,还是他站成了那燃烧的灯芯,周身都泛着温暖的微光,气质温润得仿佛春水能沁入人心。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