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将来真侥幸登上那个位子,底下时刻有这么个人虎视眈眈,他能辖制住对方吗?
太子心里没底。
虽然外祖李家在军中也有势力,但要完全取代董家,那就是痴人说梦,因而一旦开战,势必无法避开三皇子。
既然避不开,那就彻底绝了对方上进的这条路。
因此太子旗帜鲜明的表示要主和,这就得了大部分文臣的支持。
这些文臣给出的理由很充分:
“一来,两国边境每年都发生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摩擦,此次闹的动静稍微大了些,陛下发了国书谴责一二即可,没必要大动干戈。只要魏人那边不想和我们彻底撕破脸,肯定会适可而止。
二来,魏地苦寒,粮食不足,多以牛羊为食,没能力支持他们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侵略战争,他们抢够了粮食会及时收手的。此次丘城失守,恐乃守将安逸已久,大意之下所为。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战争一旦开始,便不由我们随便停止,近些年虽然民间休养生息,百姓能勉强吃饱,赋税有所增加,可朝廷每年的开支并非小数,诸位心知肚明,户部拿不出钱粮支撑咱们打无准备之战。”
双方各执一词,还有人在中间和稀泥,一会儿说:
“是是是,这仗肯定要打,魏人的巴掌都扇到咱们脸上了,咱们再没点儿反应,人家还不骑到咱们脖子上拉屎?”
一会儿又说:“对对对,没钱没粮,打起来肯定要输,仗是必须要打,但不一定非得眼下就打,等咱们攒够了钱粮再打也不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
三皇子坐在轮椅上,身形消瘦的厉害,视线和太子隔空对上,里头是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的危险。
他想起为了追回粮草,孤军深入沙漠,迷失方向,一千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亲兵,饿晕过去前,有亲兵割了自己的手腕喂他鲜血,有亲兵割了自己腿肉让他食用,才得以侥幸活到今日,三皇子便觉得不报此仇,他一辈子都不得安寝。
凭什么太子这种心里无国,为了自己利益,什么没底线的事都干,不忠不义不仁的东西,明明父皇和满朝大臣都知道他干了什么,还能安安稳稳在那个位置上坐着?
三皇子不服!
就算那个位置上坐条狗,他心里的气儿都没现在这般不平。
太子被三皇子的视线盯得一个激灵,他长这么大,从未在任何一个人眼里感受到对他明晃晃毫不掩饰的杀意,三皇子是第一个。
这个人不能留了,太子想。
都说瞌睡来了送枕头,太子才这般想,下朝就有人秘密送来了一块儿董家令牌,来人禀报道:
“丘城失守前,曾有人携此令牌,假做商贾,秘密出姜城,前往丘城,被姜城守将发现端倪后,双方经过一番激战,姜城守将不敌,死伤四十八人,被对方逃脱,这是对方打斗中不慎遗落的。”
太子握着令牌的手一紧,眼中凶光一闪而过:
“你的意思是,丘城失守,与董家有关?董家可能通敌叛国?”
这个罪名,足以让三皇子万劫不复!
是,来人就是这个意思,姜城得了这块令牌的守将并不亲近哪一派,因此才能客观的产生这种怀疑,尤其是丘城失守后,这个怀疑几乎成了摆在明面上的事实。
偏他还不敢宣之于众,就连身边的同僚和顶头上司都不敢言语,一路辗转,好不容易避开董家的视线,把东西和证人送去京城。
在那位守将心里,谁都有可能叛国,就太子和皇帝不可能,这天下是他们老山家的天下,没有卖他们自家祖业的道理嘛!
于是,朝堂上是战是和还没结果,转头太子就大义凛然的指责三皇子外家有通敌叛国的嫌疑,且他有人证物证。
群情哗然。
董家简直百口莫辩,那是只嫡系才有的令牌,有人拿着这种令牌,在姜城杀了四十八个守将,一路以武力冲关,你说你家没有造反的心,谁信哪?
你说你家令牌被偷了?那好,谁的被偷了,怎么偷的,被谁偷的,时间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在丘城失守这么个敏感的时间点上?怎么好端端的不偷别人偏偷你的呢?肯定你也有问题的对吧!
总之你家与这事脱不了干系,这点总没冤枉你们对吧?
虽然还没抓住董家人嘴里恨的咬牙切齿的小偷,但从上到下都没人敢轻易相信他们,董家就这么被束之高阁。
三皇子瞬间就成了没牙的老虎。
贤妃和董家恨不能将秋东抓起来活刮了,可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连多余的一个眼神都不能有。
他们此时已经明白,他们是被秋东给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