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不知道戏志才的名是什么,也就只能称呼其字了,就比如东晋“史学三裴”之一的裴松之,评论“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
【咳咳,扯远了,自魏晋之后,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名字巴拉巴拉一长串,改为汉姓之后取双名就已经是十分克制了。
魏晋之后,王莽改制对名字这方面的影响才淡去。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爸爸李渊也是给他取的双名,取名字又自由了起来。单名双名随便取,没有限制。
李时珍,名时珍,字东璧。】
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君臣对名字的疑惑得到了解决,就说嘛,同为医者,张机、华佗都是单名,李时珍怎么就是双名?
唐太宗李世民:“……”佛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迫切地想知道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见着?
【李时珍的生卒年也不详,大约是出生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18年,比唐伯虎小个五十岁左右。】
明朝的君臣们从天幕上得知了皇帝的名字,方便站队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太子又是高危职业,最后能当上皇帝的还不知道是哪个皇子,最怕的就是站错队。
天幕直接给他们点明了下一任皇帝是谁。
洪武大帝朱元璋得知李时珍是明朝的,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便得知李时珍是后世之人,不能将人召进宫中了。
现在就期待天幕能再透露一点养生的方子。
【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医生。
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游方郎中,走街串巷为百姓行医看病。郎中手中有个铃铛,摇摇晃晃,也就被称作铃医。
在我们的印象中,算命的、算卦的、看风水的以及捉妖的道士,手上都有一个铃铛,摇摇晃晃。
在当时,医生属于贱籍,和江湖骗子,咳,江湖术士的地位等同。
李时珍的父亲是太医院吏目,虽然职位低微,但好歹也是个有品级的官。
祖上三代都是行医的,李时珍很可能是医户。
元朝时期,不但将人分成了四等,还将人的职业规定了户籍,为户计制度,一旦确定职业就是世代承袭,不能随意变更。
李时珍的父亲生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年龄差距应该是有些大。
医户,每代至少要有一个学医。
李时珍从小耳濡目染,对行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父亲不想他再从事贱籍,要让他考科举。可见李时珍的兄长要比他大的多,大到李时珍对医学产生兴趣之前,李时珍的父亲就迫于规定,让长子学医了。】
明世宗朱厚熜对李时珍没有印象,别说李时珍了,对在太医院任职的李时珍的父亲也没有半点印象。
既然李时珍上了天幕盘点,可以把人召进太医院。
太医院内,李时珍的父亲摇头:这倒不是,而是向来都是由长子继承家业,而不是看谁对医学有兴趣。
不过倒是没想到李时珍读书不行,学医倒是出名了。
【据说李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有人头发花白还只是童生。
作者菌在博物馆看到过古代的科举试题。嗯,连题目都看不懂。状元的卷子可以说是标准答案了,上面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精彩的地方都被考官圈出来了,也看不懂……
大概是不习惯看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吧,感觉读起来要断气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完整地读过四书五经,不知道该在哪里断句,也就不解其意。】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好奇几百上千年之前的学子学些什么?不学四书五经,专门背别人作的诗?不学如何作诗,光背诗有什么用?欺世盗名?
宋神宗赵顼很好奇后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法。
王安石一整个震惊了,继后世之人不学作诗之后,得知后世之人连四书五经都不学了。
【不过呢,科举这条路很难,历朝历代的状元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也就是说,古代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即便官至丞相,当初都没能考上状元。
李时珍乡试屡次不中,也就放弃了,专心学医。】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551年,李时珍治好了某个王爷的儿子,医名远扬,几年后被推荐入太医院。
李时珍在太医院干了几年,便辞官归乡,在家乡开了间东璧堂,坐堂行医。】
【仅仅只是这样的履历,李时珍还不足以出名,让几百年后的人家喻户晓。
好比与他同时期的名医万密斋,原名万全,号密斋,也是祖孙三代世代行医,被清朝的康熙帝封为“医圣”。但他在后世的名气远不如世人尊称的“医圣”张仲景,更是不如当时与他齐名的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