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虽然她很欣赏太平,但是从未有过让太平公主继承皇位的念头,想的只是让武家取代李家,考虑到侄子不如儿子亲,加上朝臣的极力反对,才打消了立侄子为储君的念头。
原来她能以一介女流当上皇帝,给了太平妄想吗?
【李治是皇帝,要什么政治盟友呢?这就要从李治是如何当上太子成为皇帝的事情说起。】
唐太宗李世民有了不好的预感。
正常来说,他是不会废太子的,即便是长子高明不幸早亡,还有他和观音婢的次子青雀可以选择。
第95章
【唐高宗李治排行第九,即便是在嫡子里面也是排行第三,正常来说,皇位怎么都轮不到他。
因为前面两个嫡亲的哥哥夺嫡失败,两败俱伤,李世民看好的李恪没有朝臣支持,这才轮到了李治。
李治能当上太子,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极力推荐的结果。在李治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构陷李恪谋反,从此甥舅产生了嫌隙。
李治要除去长孙无忌,为此,找到的帮手就是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咯噔,夺嫡失败,两败俱伤?两个嫡子都没了???
效仿他在玄武门弑兄杀弟?
他心中只有高明一个太子人选,即便高明有脚疾也无伤大雅。
让他另选别人,除非高明不在了。
坚定地认为皇帝丈夫怎么都不会废太子的观音婢:“……”
长孙无忌心中骂骂咧咧,他的好外甥啊。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因为太子刘盈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像自己的刘如意为太子,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吕雉逼张良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驾崩,刘盈即位后,吕雉对还只是一个孩子的刘如意斩尽杀绝。
刘如意的死,刘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难以想象以史为鉴的李世民也会犯下这种错误。】
汉高祖刘邦再次听到天幕提及此时,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他和吕雉有着共患难的情分在,但是这点情分抵消不了吕雉杀他最喜爱的儿子,吃里扒外,只顾着娘家,大封诸吕为王,培养外戚势力。
想为娘家谋福利,来求他啊,只要不过分,他还是会拉一把的。
【同样的,李世民觉得李治性格懦弱,不适合当皇帝,想要立文治武功都很像自己的李恪为太子,遭到了长孙无忌和一众朝臣的极力反对。
这事就没成。
朝臣为什么反对李恪成为储君呢?不是因为李恪的母亲是杨广的女儿,而是因为李恪只是庶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朝臣不会支持庶子即位。
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朝臣支持的是李泰和李治,压根没有李恪啥事。
李恪也没想着去争。】
【太子李承乾没有谋反的时候,李世民对李泰十分的偏爱,在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谋反失败之后,李世民没有考虑偏爱的李泰,而是想立李恪,这操作也是很迷。
有种说法是担心立李泰,已经被贬为庶人的李承乾和晋王李治不得活,为了保全两个嫡子才立李治。
之后又嫌弃李治的性格当不好皇帝,想要改立李恪。
李恪也是倒了大霉了。】
唐太宗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印象一直都不错,认为长孙无忌是股肱之臣,没想到也会做出构陷李恪谋反的事情来,实在是太令他失望了,冷冷地瞪了长孙无忌一眼。
待天幕盘点结束,看他怎么收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的冷汗都下来了,拜天幕盘点所赐,李恪还会不会倒霉不知道,他现在要倒霉了。
不过后果应该不会太严重,到身死的地步。
毕竟事情还没有发生,陛下没有理由因为子虚乌有的事情怪罪与他,就是恐怕今后不会再得到重用了。
【唐高宗李治知道李恪是冤枉的,但是以他皇帝之尊却没有能力将李恪保下,感受到自己的皇权受了威胁。
想当初,太子李承乾实打实的谋反,唐太宗李世民都留了李承乾一命。
李治和亲舅舅长孙无忌反目成仇。
武则天入宫后,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但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为了掰倒王皇后,亲手扼杀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
《旧唐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在末尾史学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公主应该是武则天自己杀死的。
《唐会要》则是说小公主是暴毙而亡,武则天利用这件事嫁祸给王皇后。
在二十四史中,《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也就成了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