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426)

作者:小稻饼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国库若是能够充盈,朝廷就能对于百姓的启蒙,百姓的就医困难,百姓老年无依靠有所行动,让其逐步改变。

而日子过好了的百姓们,得到读书教育机会的百姓,又会成为对于国家而言更有正向推动国家发展的子民。

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他的江山社稷稳固与皇权巩固而言,都是极其有利的。

嘉帝的心脏怦怦直跳,白皙的脸庞由于心神激荡而通红。

秦朝宁就这般在所有人的目睹之下,一直写到了平常散朝的时间。

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打断他,或是催促他。

大家都愿意安静地等着,也迫切想看到所有政策细节。

所以,等秦朝宁终于放下了笔,转了转他发麻的手腕,太和殿才重新热闹了起来。

嘉帝与官员们都在传阅秦朝宁所写的政策条例,一张看完就相互之间交换另一张。

刘旭和韦之贯他们同样也埋头认真地细看,且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这份税改细则,能够牵涉到的方面太多,要是真正想推行下去,还需要配合吏部对于官员考核的变革。

只有在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政策的向下实施才不会变形。

第200章 宝泰六年

关于互市, 关于税改,关于吏部考核的改革等相关的热议,在朝堂内外一直持续了好些天。

在未有定论之前, 大家期间都可以过去内阁找秦朝宁、韦之贯等畅所欲言,发表建议和看法。

整体框架搭得太大, 几块内容加起来,被官员们私下称之为宝泰年间新政。

在敲定下最终版的章程前, 大多数人经历了质疑秦朝宁、理解秦朝宁、成为秦朝宁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后,他们比秦朝宁这个提出变革的人还要更加积极去推进新政落地。

刘旭在面对秦朝宁的时候, 私下感慨过,“本官倒是真没想过,这几项变革能够这般顺利地让朝堂内外的官吏接受。”

哪怕大家都多多少少有所获益,但是这么史无前例地顺利推行新政, 真是前无古者。

面对刘旭的慨叹, 秦朝宁停下了手上批注的动作。

他问刘旭道,“师傅,不知可否一问, 从前新派推行革新政策,为何惨败收场。”

闻言, 刘旭顿了顿, 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中。

内阁此处位置僻静,也不会有人进进出出,其余几位阁老不在, 一时间,屋子里就剩下了刘旭摆弄奏折的细碎声响。

他神色恍惚了好一瞬, 才回过神来,“此事, 说来话长。”

当初新派的官员,大多出身寒门。

这些人对于底层百姓水深火热的日子,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对于朝廷现状和这国家现状改变的迫切诉求。

而勋贵们、世家大族们等,在世道混乱的岁月里,依旧牢牢握住了土地资源、且手里有权有钱。

在那个时期里面,他们过得并不见得会比在和平时代差。

甚至于,他们还能通过土地兼并,加大对底层百姓的压榨。

抛开道德底线者,富得流油。

对于这样的阶级群体来说,变革能够带来的利益太少,反而是钳制太多。这么一来,变革一事,这些人的反对声音必不可免很大。

此外,弘明年间新派所推出的新政还有个致命伤。

新派一系的官员们,在新派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在朝堂上以及在民间的动作都过于迫不及待了。

兼之新政的方向过多,撒网过大了,使得各方没形成共识和合力。

口号喊得响亮,行动却犹如一盘散沙。

秦朝宁安静地听着,越听越觉得新派的行事风格与史上王宰辅的变法有些相似之处。

王安石王宰辅变法之中,无论是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在变法初期的目标本就和权贵各方的利益冲突颇多,加上在下发执行过程里层层变形,使得原本利国利民的良策变成了套在百姓脖颈上的枷锁,吸人血,要人命。

刘旭说着说着,瞥了一眼一脸严肃,不知道在想什么的秦朝宁,提醒道,“朝宁,万事莫要轻视了人性。”

“学生谨记”,秦朝宁乖乖应下。

这之后,围绕着几项新政朝廷内外依旧多方拉扯,迟迟未有定论。

直至宝泰一年末,陆杰修请奏,自行请命前去北方边境负责互市一事。一同请奏的,还有姜子钧手底下的将领秦朝阳。

嘉帝与内阁看过二人呈上来的计划章程,确认其思量周全,行动方针符合朝廷想要的利益方向,嘉帝当场便允了。

圣旨一下,陆杰修与秦朝阳择日启程。

嘉帝还批准秦朝阳可在盐边县军营或是五军营内选拔一小旗将士一同前往边境。

当天宫里放衙后,秦朝阳与秦朝宁一同乘坐马车返回府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