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早知道这么偏僻,当初说什么,我也要留在京市。”
另一个道:“现在说这些都晚了,好歹一月还多十块钱补助……”正说着,见徐庆元回来,忙问道:“徐哥,我明天要去县里给大家寄信,你有没有什么要买的,我一并给捎带回来。”
徐庆元把手里的材料放在了长条桌上,摇头道:“没有。”
刚才问话的陶宏建又问道:“那信呢?”
徐庆元从材料里抬起了头,想了一下道:“也没有。”
“行,那我再去问问他们。”
等陶宏建走了,徐庆元算了下时间,想着那封信应该已经寄到小华手里了,她那么聪明,该是明白他的意思。
一连十来天,徐庆元都没有收到京市那边的信,等陶宏建再要去县里给大家寄信的时候,徐庆元和他道:“明天我跟你一块儿去,我有点事,想去邮局问问。”
陶宏建笑道:“行啊,徐哥,你来了这以后,还没去县城里看过吧!”
徐庆元摇头,“是还没有。”
“那这次去刚好看看,也可以挑点特产,给家里寄过去,对了,徐哥,你家是京市的吗?”
徐庆元道:“不是,我对象一家是京市的,这边有什么特产?”
陶宏建说了几样,又道:“你要是想买,也不用去商场,我知道有老乡家里可以淘换,你要是放心,我给你办?”
……
一周以后,小张给许小华送来一张邮局的单子,许小华接过来看了一眼,是徐庆元寄来的,心里有些好笑,这是不敢明着问,旁敲侧击地送东西过来看她的反应了?
东西拿回家以后,沈凤仪就和孙女道:“哦,我还给庆元做了两双布鞋,马上天气暖和了,他那边应该也能穿,这两天我去商场里买点吃的,回头也给他寄一包过去。”
又道:“给你哥也寄点过去。”
小华道:“我哥那边不用,他上次和我说了,等这一段忙好了,就来京市看我。”本来她哥说春节来的,但是忽然被派去出任务了,估摸得到四月才会来了。
沈凤仪笑道:“那刚好,在你去春市之前,咱们还能聚聚。”又和孙女商量了下,给徐庆元买些什么吃食合适?
徐庆元把包裹寄出以后,就一直在等着小华的回信,迟迟没有消息,跟着陶宏建跑了两次邮局,没想到没等到信,倒是收到了一个来自京市的包裹。
拿到包裹的时候,陶宏建还笑道:“徐哥,你这对象不错啊,你寄一包裹过去,她也给你寄一个过来,怎么你俩信都没有一封呢?”
徐庆元看着手里的包裹,彻底没了脾气。
第131章
3月18日, 柑油制造机到了厂里,技术科和工艺科的人都来围观,杨柳新听到大家议论, 忍不住问道:“是许小华让厂长买的,厂长能听她的?”
汪美林道:“可不是嘛,这姑娘两三年前在我们空罐车间轮岗的时候, 我就觉得她厉害, 以后当个技术员是没问题的, 没想到现在还和郑楠一起研究起罐头品种来。”
黎琼也道:“是啊,真是眼看着她越走越远, 我现在都不好意思, 说我是她师傅了,这说出去,也没人信吧?”
汪美林道:“别人信不信没关系,只要她认就行。”
黎琼笑道:“那倒也是, 不说以前, 就是现在小华看到我,都还客客气气地喊一声‘黎姐’。”
几个人说笑着,杨柳新不觉想到李春桃来,如果李春桃当初能按捺住那一点妒忌,现在大概也能够平和地看待许小华了吧!
人总是嫉妒比她强一点的人,可是如果意识到其实她够都够不上, 这妒心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
许小华倒没顾虑到这些, 机器一到车间, 她就扎在车间里了, 经过头三天的试产,计算出每吨柑皮出油在2.5公斤左右, 供销科和曲厂长商量后,将价格定在1公斤25元。
计少川听了这个定价,忍不住咂舌道:“东西是好东西,能卖的出去吗?”
许小华正计算着用柑油机处理后,可利用的柑皮内层果胶的转化率,闻言,头也不抬地道:“曲厂长说已经联系好了,这块不用我们管。”
郑楠道:“我听说春市糖厂那边定了一批。我们厂一年的用柑量在3500吨左右,可得柑皮980吨,以25元一公斤柑油计算,一年能收回6万余元。”
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郑楠不由看向了小华,开口道:“小华,做好了这个项目,你就是不去春市,也可以调到我们科室来了。”
计少川这回也没有冷嘲热讽,道:“你又会修理机器,又会罐头工艺,再往上走走,许能当上高工。”
听到“高工”这个词,许小华愣了下,很快反应过来,他说的是高级工程师,轻轻道了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