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华想了一下,“三个?”那个年代出国的人,都特别拼,拿两个都是正常的,听堂叔这语气,肯定不是两个。
许东来笑着摇头道:“一个都没有。他认为文凭不重要,真才实学才重要,头几年,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却没有拿到一个学校的最终文凭,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跟着同学们一块回来攻打南京政府了,辛亥革命结束,他又离开了军队,去办报纸。后面得罪了当权派,被下大牢,经过同学们营救,又逃到了国外。这次去学经济,倒是拿了个文凭……”
许小华渐渐就听入了迷,她想不到爷爷还有这样传奇的人生,忍不住和东来叔道:“奶奶只告诉我,爷爷后来在大学教书。”
许东来笑道:“那是最后的事了,你爷爷后来对政治失望透顶,一心著书立说,”顿了一下又道:“所以我说,你中学毕业不接着读书,在别人家可能稀奇,在我们家一点儿都不稀奇,你爷爷要是健在,绝不会多说什么的。”
许东来说这些,是看出来这个孩子对于自己不读书的事儿,似乎还有些自责,觉得像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一样。
但是在许东来看来,学历低点高点,都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这个孩子走在向善、向好的路上就行。
每个人都会受制于时代和年龄,顾虑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唯一的评判标准,大概就是是否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小华想进工厂,并且在这条路上一直努力着,他觉得就很好了。
许小华知道,堂叔说这些有宽慰她的意思,点头笑道:“好的,我明白了,谢谢叔。”
堂叔的这一番话,却是解开了小华的一个心结。特别是她和庆元哥订婚以后,俩人之间的差距,让她心底也有过些许茫然。
饭后,许东来和许小华一起出门,问她道:“你爸最近还好吗?”
“还好,春节的时候,回来待了一些天。”
许东来点点头,“你大伯当时也没回来住吧?”
“没有,从去年年底大伯一家搬出去后,就没再回来住过了。”听到这句,她就猜到,堂叔接下来大概要和她说什么。
果然就听堂叔开口道:“小华,你爷爷生前,对我们这些侄子、侄女都很好,但凡谁家困难些,你爷爷都会给出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小华,我也多嘴劝两句,你要是觉得不合适,也别往心里去。”
“叔,你这话就客气了,你尽管说。”
“你大伯是个好人,就是性子温和些,可能耳根子也软,他前头那个女儿,毕竟不是亲生的,现在又离了婚,说是孤家寡人也不为过,要是再兄弟反目,对你大伯来说,创伤也太大了些。”他这次过来,看到昔日意气风发的堂哥,忽然就有些衰老、颓丧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们这几个堂兄弟,小时候一起在老家待过,虽说是堂兄弟,感情比亲兄弟也差不了多少。他觉得怀安大哥和九思之间的事儿,不能这么一直僵着不提,还得有个中间人来说和说和。
想到这里,和堂侄女道:“小华,你大伯和你爸爸之间的关系,你是关键。”
许小华点点头道:“叔,我明白了。”这件事,许小华一直没有分心去想,有时候看到大伯局促地站在她跟前,她也觉得有些不忍心,但是她又知道,即便曹云霞和大伯离婚了,在大伯心里,许呦呦仍是他的女儿。
这是一个难解的结。
两个人在胡同口就分开了,许东来径直去了外文出版社,到了大门口,做了登记,就请门卫帮忙喊许怀安出来。
不想,他等人的时候,过来了一个穿着军装的男同志,旁边跟着的姑娘,他望着觉得有些面熟,心里正犹疑着是不是他认识的那个?就听那姑娘也和门卫说了“许怀安”的名字。
许东来笑着喊了一声:“呦呦?”
许呦呦一愣,转头望着许东来,不过半分钟光景,就把人认了出来,“堂叔,你怎么在这?什么时候来的京市啊?是找我爸爸有什么事吗?”
“过来给你爷爷和太奶奶上坟,你爸现在不在家里住,这不,想找他唠嗑还得来单位堵人。”
许呦呦听他话音,猜他已经知道了她们家的事,脸上的笑意不由浅了些,微微垂眸道:“我也是来找我爸的,”很快又抬起头道:“堂叔,你难得来一趟,今天我请你和爸爸吃午饭吧!”
她想着,就是看在堂叔的面上,她爸今天估计也不会让她难堪。
许东来看向了吴庆军,笑着问道:“呦呦,这位同志是?”
许呦呦抿了抿唇,笑道:“堂叔,这是我……我爱人,我们前几天领的证,还没和我爸说呢,一会儿看到了我爸,你可得帮我说说好话,我怕他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