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林北干了大半年,他们识字又识数,被大家伙委以重任,他们不自觉在干部面前挺直了腰背。
别看现场人多,但是一点也不乱,一切井然有序进行,看的刘勇目瞪口呆。
天大亮,周遭的一切清晰起来,刘勇看到了一个台子,台子上扯了一个横幅,横幅上写着:欢迎绿时代昌平制药厂和永新乡莲花镇下属村子合作。
他还看到了扛着相机的男人四处拍照。
林北看到了田勤贤的身影,跟林南说了两句话,拍拍他的肩膀,朝刘勇走去。
“乡里知道您亲自来,特地弄这些欢迎您。”林北看向路。
刘勇顺着林北的视线看过去,看到一群穿的特别庄重的人朝他这里走来,他一眼就看出他们是干部。
好多年前,药厂和村子合作过,那里的老乡和这里的老乡给他的感觉不一样,两个地方的干部也不一样,至少那里的干部没弄欢迎仪式,没穿戴整齐、脸上笑出花朝他走来。
虽然刘勇不在乎表面工程,但是谁会拒绝当地干部欢迎药厂呢!
刘勇笑着迎过去,挨个和他们握手。
本该林北给刘勇介绍干部,结果林北认不全,最后赵民孚给刘勇介绍干部。
好家伙,区里面居然来了五个人。
林北走到田勤贤身边,田勤贤偷偷指了指赵民孚,因为区里面不相信报纸上的人是他们乡的林北,赵民孚特意请区里的领导过来。
赵民孚朝田勤贤使眼色,田勤贤拉着林北过去,十分自豪介绍林北,一群大佬和林北握手,一个不落拍林北肩膀,夸林北是他们区的好榜样。
台子是昨天下午搭起来的,刚刚董和平又带人布置了一遍,一群人登上台子,他们发表讲话,总之讲了药厂和永新乡的友情,照相师傅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握手的瞬间。
按照计划,林志昆安排人在地里做饭,饭被做好了,林北邀请他们过去吃饭。
征得刘勇同意,林北带人在卡车两侧拉上横幅。
五辆卡车一起离开,村民们继续把生姜运上来上磅秤。
等卡车回来,大家直接把生姜装车。
剩下三趟到吴家村拉生姜,一群人移步到吴家村,林北收了账本,和林南留下来给大家结钱。
这边事情弄完,他骑车前往吴家村。
晚上九点多,五辆卡车同时离开,林北打着手电筒给吴家村村民结钱。
他们担心剩下的生姜咋怎,林北给他们吃定心丸:“我明天开拖拉机拉生姜。”
第162章 162
还没卖生姜的吴家村村民和来这里帮忙的稻花村村民心落回原地。
旱地他们种植棉花、大豆、红薯, 肥力好的地,他们种植水稻,拿出三两亩不上不下的地种生姜, 生姜亩产值达到三千到四千斤, 林北给他们的收购价是两分八厘, 一亩地他们至少赚九十块钱。
这种地种植水稻收成差,种植前面三种作物, 他们这里水域发达, 棉花是喜旱作物, 在这种地上种植棉花,棉花好生病, 才拾两次棉花, 后劲就不行了,棉花骨朵还没炸开, 头就垂下去了,倒是能够种大豆、红薯, 但是每次提到它俩的价格, 农民就能哭一场。
国家每年发布小麦、水稻的收购价,农民不至于贱卖小麦、水稻,国家有发布大豆的收购价, 却没有像小麦、水稻那样严格惩戒粮站、商人贱买大豆,红薯更是无人关心的小可怜,出现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混乱的乱象。
每年交完粮食税,留够了种子, 农民几乎卖光稻子, 卖掉大半的小麦,这是他们一年到头的主要收入来源, 放在地窖里的红薯和晒的红薯干是他们的主要口粮。
今天卖了生姜的村民朝拇指和食指呸一声,嘴巴咧到耳后根埋头数钱。
平时他们赚一块钱都难,今儿他们数的全是大团圆。
就那么薄一叠钱,被他们反反复复数。
1983年11月25号,稻花村、吴家村村民年收入翻了一倍,从前没有一个人敢想,就这么发生了。
林北结了账,把账本暂时还给两村的会计,他拎着剩余的钱骑车回家,把钱交给余好好,连夜骑车回北沟镇。
林北到北沟镇,已经凌晨了,在乡镇府大院门口踌躇半天,林北咬牙骑车进入大院,敲响了田朱福家的门。
“谁?”田朱福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
“林北。”林北小声说。
田朱福跟李莉说了几句话,披着薄棉袄开门,林北蹲在柿子树下,身后是一辆自行车,手中的手电筒照地面,田朱福转身关上门,朝林北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