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无天。”
“无法无天。”
气不过的老古董们立刻嚷嚷道:“就是因为皇帝行事没有章法,才会有以盗墓为荣的后人。”
说罢还朝着宣室遥遥一举,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我等为先贤弟子,理应效茅焦鬻拳,面刺君过。”
话虽如此,可想见到未央宫的皇帝无疑是难如登天。
得知后代坟墓被挖的刘邦文帝倒是显得情绪稳定,甚至有空解释他们为何淡定:“若无尸骸供其参考,后人如何复原吾孙的真实样貌?”
众人这才想起之前天幕放出孝高武帝的AI复原图时所说过的话,不知该说刘家的皇帝足够敏锐,还是该说他们真的足够心大,居然能面不改色地谈论后代陵寝被挖的事。
这还不是老刘家炸裂行径的终点,更炸裂的是天幕接下来所说的话,以及那位爱写日记的孝高武帝有多么不正经……
以及无聊。
“那、那到底是什么玩意?”
和后人挖开皇陵一样震撼的是从改制的皇陵里不断搬出的竹简、羊皮卷,布绢、石板、以及泡在特殊溶液里的成吨麻纸。
是的,你没看错,晚年的刘瑞所写的日记不是一本,不是一册,而是加上保护液有三四吨重,被密封在陶瓷+琉璃+木板的特质容器里,由人慢慢抬出陵墓。
“……他晚年有那么闲吗?居然写了这么多东西?”瞧着后人把湿哒哒的麻纸一一摊开,不一会儿就铺满大学的广场,以至于从俯视的角度看那叫一个壮观,刘邦便嫉妒地差点摔了始皇的酒樽:“尔婢生的,乃公累死累活了一辈子也没好好享受几天,反倒是这贼小子把乃公的福都一一享了。”
如果他像老年的刘瑞般有个能撑汉室江山的继承人自然可以好好享受皇亲贵戚的骄奢淫逸,可刘邦膝下已成年的也就只有资质平庸的长子刘肥。至于刘盈和如今还是豆丁的刘恒……
泔!
越想越气。
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刘邦:乃公就是很嫉妒。MD,居然能提前退休,草。
【因为皇帝的私人信件是不可被人随意观看的,加上为其整理遗物的孝仁女帝和孝高武后也没有将这些麻纸分门别类的耐心,所以在抢救这些日记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最后在各大博物馆的专家与万国大学的不懈努力下花了三年才理清他那一千五百万字的日记。】为了让观众感受这个数字的冲击力,天幕向观众展示了由河南万国大学出版社所修订的简装版《孝高武杂谈》垒成一摞有多炸裂,并且还特意标明了每本约在十五万字左右。
也就是说……
(弹幕)【我真的崩溃了。哪家的皇帝无聊到日记能写一百本。中文系的我被导师要求看《孝高武杂谈》时恨不得跑延陵揪住刘瑞的衣领疯狂咆哮。MD,一百本书啊!一千五百万字啊!他退位后就没有写书以外的爱好吗?有这精力能不能发展下别的爱好,或是附在挖坑不填的作者身上,督促她们好好更新,不要想些杂七杂八。】
【呵!你以为孝高武帝的实力仅是百册的《孝高武杂谈》吗?太天真了!!《孝高武杂谈》只是他后三十年的日记,真正令人吐槽无能的是孝高武帝自十九岁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后就找到了他为之奋斗的爱好,从此把皇帝当成副业在搞,而主业嘛!】
天幕在垒起来的《孝高武杂谈》旁又搬上几本“书柱”。
一年直写三四万字,一生只有一两部能作品能流传于世的西汉文人:“……他真的有在勤政吗?”
这么喜欢写书还当什么皇帝啊!直接当个时间很多的富贵贤王吧!
第356章 番外(二十)
至此,孝高武帝的人生就已成了古人心里的行为艺术——你说他怠忽荒政吧!他的政绩又摆在那儿,足以让大部分皇帝叹为观止;你要说他早朝晏罢吧!他又有空写了能以吨位计算的小说,杂谈,以至于让孝仁女帝无需去找古玩填充阿父的皇陵,直接把他生前收集的小说古籍,石碑铜雕都一一藏好,令后世的考古学家痛并快乐着。
【距今统计,孝高武帝一生发表了一百三十部小说,平均每年要写一点九部。】
“那也不多啊!”或许是后人从皇陵抬出一堆文献的场景太过震撼,以至于在听到这个“一点九”时,所有人都情绪稳定,表示这个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天幕又双叒一次地告诉古人,永远不要小看刘瑞的搞事能力。
【这个数据听起来是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考虑到孝高武帝退位后就甚少写书,而是把精力花在写日记与收集各地的古籍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