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您该去搬砖了(949)

作者:我是跟风狗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也就是说,即便有本地人被收买干了这事,到了这个时候会在严刑之下交出真相,又或者通过本地其他居民提供的一些事情中被查出来。

但为什么一直到最后都没能查出来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作案者不是本地人,所以不管在本地怎么查,也不可能得到结果。不仅如此,这件事必定是经过了周密计划,因此没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因为酷吏肯定也想过“流窜作案”这种情况,必定非常细致地查探过这段时间来过的外地人。

但因为他始终没能查出相关信息,也就不敢把这方面的情况汇报给秦始皇。因为假如说“可能是流窜作案”但又找不出任何线索无法追查,这就是能力严重有问题,秦始皇绝对会要他的脑袋。

要想保护自己,也只能用“是这里的人干的,但是因为相互遮掩查不出具体的人”这个说法,然后提议“宁杀错不放过”。既然现在查不出来,干脆把这些人全部杀了。反正案犯就在这些人中,铲草除根也就没有危险了。

也就是如此,《史记》里才用了“黔首或刻其石”这样的描述,大意就是“大概是百姓刻的”。这里说的“百姓”自然是指的附近居民了。

很难想象有人没有任何目的就干这么一桩杀头灭族的傻事,类似谣谶的编撰者都是因为政治目的。

做这件事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事后不被发现”。很明显,刻石后秦始皇不可能不派人查,要想做到完全不留下蛛丝马迹,不仅需要心思细腻,更需要掩藏身形的能力。也就是,整个过程都不被人发现。

具备这种身手的,一定是武功高强之人。

但无论是江湖游侠还是宫廷侍卫之类的武林高手,自身都不太可能起这个心,只可能是受人指使。

那么问题就来了,能指使这种武林高手做这件事,必定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又或者能给予对方很大的好处。联系到这件事的政治性质,那么这个主使者必定不仅有钱,还有势力。

尽管能确定了大致人群,但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恨秦始皇而且有能力的人多了,不说别的,就六国那些残留贵族就不少。

联系到后面的一些事,李淳丰的目光才逐渐怀疑到赵高身上。

刚才和秦晓鸾说到《李斯列传》时,想到其中另外一段记载,才终于恍然大悟,彻底想通了所有的关节。

第915章 赵高的阴谋

《李斯列传》: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夷李斯三族后,赵高指鹿为马独揽大权。事情发展到这里,最多也还是“阉人奸佞”程度,不足以特别留意。即便是杀了秦二世,也不过是“弑主”。问题出在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的做法“引玺而佩之”,这就特别让人大吃一惊了。

引玺而佩之什么意思?就是把传国玉玺戴在身上,自己要当皇帝。

虽然在“天弗与,群臣弗许”的情况下没能当成皇帝,但至少他有这个想法并进行了尝试。

那么问题就来了:赵高这个非分之想,是随着权势的日益增加而兴出的,还是预谋良久?

李淳丰再三分析,认为答案是后者。

按常理来看,赵高不过只是一个太监而已,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想法?这就要从他的生平和当时的情况来看分析了。

赵高,原本是贵族之后。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精明强干,通晓狱法,秦始皇任命他当中车府令。

《史记》中并未详细说明,但有些传闻中提及赵高原是赵国宗族远支。如果这样的话,其密谋害死秦始皇以图“复国”之举就更加合情合理了。《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条云:“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也。

或许正常来说,赵高也不敢这么想。但始皇帝九年发生的“蕲年宫之变”,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宫变夺权的嫪毐也就是以太监的身份进宫侍奉太后的。假如成功了,嫪毐不就是皇帝了吗?这么说来,太监并不是不能起事啊。嫪毐那个假太监没完成,不代表我这个真太监做不到!

很可能从当上中车府令开始,赵高就坚定了谋朝篡位的决心。

从官爵来说,这个官职并不大,同一个县令的级别差不多。但有一点,这个位置是“近臣”。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