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袭不是直袭,迂回不是迂回。不去攻击没有防御阵地且距离近的市中心,来个擒贼先擒王。而是去攻击又远又有城墙的白羊区,完全没有道理。
更气人的是,上面要求只须攻三天,无论能不能破城,攻击完白羊区之后立即撤兵。
这打的个什么窝囊仗嘛!
在来的路上,徐高材还想着到了之后来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反正打胜了什么都好说。结果事实让他大失所望,军中将官都表示严格遵守兵部的命令。如果要改变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还请征西将军自己奏请兵部。
就渊源来说,安西军都是英国公的嫡系,多少会给点面子。可现在安西军先后换了郭孝恪、齐超群两任主将,加上英国公本人也驾鹤西归,自然影响力大不如以前。
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上次徐高材差点把天下第一军整个葬送的事,让这些军官们实在不敢完全信任他。
徐高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心里想着既然如此,那就干脆放出风声让于奇正知道咱们来了。
姓于的手下都是野战骑兵,肯定不能舍长取短,任由咱们抵近市中心打阵地攻防战。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都会采取和咱们野战的战略方针。
这样的话我就还有很大机会,只要在野外和他们遭遇上就行。哪怕是打两次小的遭遇战,只要取胜,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就会大幅提高,那时候就好办了。
第816章 蛮族断粮道
让徐高材很不能理解的是,于奇正就像完全不知道朝廷来征讨他们似的,压根就没出兵。
坐在营帐中,徐高材把地图看了又看,怎么都想不出于奇正这个混蛋是什么意思。
半夜里实在睡不着,徐高材又快速的翻阅的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兵书,还是找不到答案。不管是哪本兵书,能得出来的,都只有“于奇正必须野战”这个结论。
他到底要干什么???!!!
如果这个人不是于奇正,或者说是一年前的于奇正,徐高材一定会哈哈大笑。
但时至今日,如果还把于奇正当个“撞运气”的人,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
徐高材想来想去,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终于想出了一种可能。
不管朝廷是因为什么原因让他远征白羊,于奇正要么是得到了这个信息,要么就是通过他的能力判断出了这种可能。
所以,于奇正定下了以静制动的战略。
具体的做法就是:以白羊区为固守点,白羊部队抵抗住本朝部队攻击,然后他本人率军从市区出发,直接攻击本军侧翼。
这招计策确实毒辣啊!
军团作战不同于小型接触战,所谓“船小好调头”,越是庞大的阵型,灵活性越受局限。
对于一支十万人的部队来说,侧翼被攻击可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因为只要被敌人突破,光是自身就会乱作一团。
而他于奇正,恰恰最擅长的就是快速突破。
想明白这一点后,摆在徐高材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了。
第一个就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如果选择这种做法,就有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就是补给问题,一线部队推进越稳,对后勤补给的要求越高。现在徐高材手下,可不是一个两个兵,而是整整十万大军。
这十万大军每天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个小数字。按照正常来说,长距离作战一个战斗兵需要五个后勤才能供给。即便再怎么缩减,也需要三个后勤才能供给一个战斗兵。
以这边的天气,十万大军这么逐次推进到白羊城,至少需要二十天。
可是,千万不要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于奇正强到逆天的练兵能力。
徐高材仔细查阅过之前的战例,只要给他二十天,他就能把一群百姓培养成战斗兵。
如果采用这种战术,那么等他们到达白羊城,有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战斗堡垒。
第二种选择就是以快打快。
你于奇正不是很快吗?我就要比你更快!
全军快速推进,不管什么后勤,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接拿下白羊城以战养战!
这个做法的弊病是补给线拉长,存在被断后路的可能。
徐高材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经典案例。
尽管齐超群走了,但现在大仪朝军中,不愿意和于奇正正面作战的人大有人在。若是稳扎稳打作战,难免有摸鱼的人。或许只有断了后路,才能让这些人起拼死之心。
徐高材咬了咬牙,决定赌这么一把。
当他提出全军急行军,用最快的速度打下白羊城的观点,下面的将官并没表示太激烈的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