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中间有个很微妙的事。
郭孝格前一段时间不断向朝廷发求援奏章,于帅一直按兵不动,当时朝中还有一批人趁机弹劾他。
现在事实证明,于帅的判断完全正确,蛮族主力在河西一线。那么反过来,即便不说“谎报军情”,但“夸大敌情”这顶帽子,郭孝格是甩不掉了。
因为他夸大敌情,导致当时的宣抚使徐高材从河西抽调兵力。
因为徐高材这么做,所以于帅现在不得不去追回部队。
但实际上,这一点完全可以派人传令,于帅为什么要亲自前往安西呢?
答案很简单:于帅要去亲自会晤郭孝格,要求他抽调安西军队前来敦煌。
这个要求他郭孝格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于帅找他借兵,表面上看他有“借”和“不借”两种选择。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先说他如果不借的情况。
到时候,河西这边打了胜仗,和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万一河西战败,他也有逃避不了的责任。姑且不说找河西调兵那事他有没有掺和,就他之前“夸大当面敌情,导致全局战略判断失误”都够他喝一壶的。
再来看他借兵的情况。
河西战胜,他也有一份功劳,而且还不小;即便河西战败,他也尽了力。
也就是说无论胜败,对郭孝格来说,借兵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借则反之。
立即有将官问了:“这又怎么样呢?”
步封云笑得更愉快了仰天长笑起来:“我问你们,咱们这次增兵酒泉,大蛮王攻不下的情况,他会怎么做?”
不等手下回答,他就自顾自的说了起来。
大蛮王只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硬啃酒泉。如果他这样做的话,那么咱们从安西这边过来的人源源不断去资源。飞鹰铁甲、安西骑兵,还有敦煌骑兵合兵一处,从敦煌出关,无论是直插蛮族大军侧翼,还是绕到他们背后,和酒泉守军一起正反夹击,都能大获全胜。
第二个选择是转而攻击武威至张掖一线。
那边距离兰州近,到时候整个陇右道,除安西之外的所有汉军均可集结。于帅亲领所有骑兵部队,兵出扁都口,到时候他呼韩塞西还能不能活着回去都很难说喽。
第三个选择就是转而攻击敦煌,这也是最有可能的一个选择。如果这样的话,于帅将会率领飞鹰、敦煌、安西军士,与蛮族人正面硬刚!
最后这种做法看上去没有前两种划算,但是你们要知道一点,以前都是咱们守。如果这次以攻对攻取得了胜利,那么未来的任何时候,蛮族人再也不敢像以前那么轻视我们!
说到这里,步封云“嚯”地一下站起身,大声叫道:“因此我推断,这次战役的主战场,就在我们敦煌。诸君,建大功立大业的时候到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一众将官热血沸腾,齐声喝道:“准备好了!”
而这个时候,“神机妙算”的于奇正本人,又在干些什么呢?
第390章 想必有要事2
就在呼韩塞西攻打酒泉郡的前一天,于奇正到了交河。
这里就得说一下安西这边的情况了。
大仪朝十四年,英国公大胜蛮族,于交河设立安西都护府。同时宣布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设镇,称为安西四镇。英国公退兵后,蛮族又卷土重来,蚕食了四镇。所以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际完全控制该地区。安西的前线重镇实际上就是在府治交河了。
徐高材这是第一次见到于奇正,心里不免一阵鄙夷。
这于奇正就活脱脱一副小痞子样,还是那种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小痞子。
自己原本是想来个先斩后奏,搞出个既成事实,接手河西军权大显身手。
虽说圣上没有责怪自己,还把自己擢升为安西都护府长史,但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参谋的角色,根本就无法一展抱负。
想不到竟然败在这么一个混子手上,实在是不甘心。唉,看来圣上真的是老了,用这么一个小混子都不用我徐高材。
郭孝格的看法和徐高材差不多。眼前这个一脸痞笑的家伙,既没有自己这帮行伍出身的人勇武过人,也不像徐高材那样气宇轩昂,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如同步封云所料,听到于奇正往安西来的消息,郭孝格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把河西兵追回去”。
当然,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河西部队本来就是人家的兵嘛。
于是郭孝格马上把徐高材叫过来,让他立即让河西兵回去。
徐高材很不愿意,在他心里想的就是目前还有机会。虽说是长史身份,但只要自己手下有兵,到时候打了胜仗,什么都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