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秦晓鸾本人最近忙得焦头烂额,根本就没时间来想这些事。
兵工厂的事情还没完全理顺,太子李经亲督高速通道,秦晓鸾当然要现场指挥。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她也得亲自布置。
那就是建立水运中心。
即便没有枝江刘义的事,也得考虑运输部这边的事情。
秦晓鸾考虑到现在水运的这些人本来做这边是熟手,调去做营造就都是生手。还有一点就是这些人都是当初分流时,因为已经习惯了跑船不愿意做其他的事的人,所以秦晓鸾不打算把这些人调到其他部门。
现在石料的运输已经差不多了,秦晓鸾再三考虑之后,决定开辟新的营业渠道。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开展客运业务和小商品货运。这也是信息处那边这段时间调研的结果。
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非常明显。
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变大,商品和商人的流通需求就变得更旺盛了。
比如夷陵秭归一带,生产的蜜桔就非常受江汉平原这一带的人喜欢。但由于运输不畅,每年都有桔子烂掉。
运输不畅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现有漕帮船只基本上都是整船运输,小商贩们零散的货物很难找到船只运。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就是商人们往来不便。虽然现在也有客船,但船只小不说,因为要等船上装满客人,所以发船的时间还不固定。
秦晓鸾想过,这些问题秦家班都可以解决。
把现在的船只稍微改装一下,同时具备载人和装货的功能。这样那些小商贩就可以随船采购,带着货物回。
如果小商贩的货物不满,那些空间就装秦家班的石料。除此之外,也可以把秦家班的瓷砖等产品销到沿江各个城市。
这么一来,就不存在因为船只放空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
只要能实现定时定点发船,肯定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要么不做,要做就好做到好。这是秦晓鸾的性格。
既然这么做,就不能随随便便糊弄一下。秦晓鸾决定参照后世的标准来建立这个水运中心。
可这么一来,她身上的任务就重了。
不管是建立调度中心、售票窗口、候船室等硬件措施,还是客服人员的规范化标准化,这些事情这个年代的人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只能靠她去主导建立起基本框架。
第364章 名伶玉即墨4
秦晓鸾去找了程老黑和刘义。
首先就是同意了刘义加入秦家班的请求,然后说了建立水运中心的事情。
水运中心隶属于运输部,由刘义担任主任。
接着就开诚布公地宣布,水运中心将采取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招聘的模式,无论是原秦家班运输部水运处的员工还是枝江漕帮的人,全部一视同仁。
两人也都认为这个方法好,但怎么个培训考核就犯了难。
秦晓鸾又找来了教育部长赵友诚一起商量这件事,最后确定了水运中心基础课程分为文化、安全、专业、规范四项课程。
文化课程由赵友诚这边负责编制和派老师授课,要求就是能认识一些简单常用的字;
规范课程指的熟悉秦家班的各项制度和奖惩条例,也由赵友诚这边编制和派人授课;
安全课程包括火灾、游泳、医疗、救援等应急技能,由运输部和教育部共同编制,从安全部挑选教师讲课;
专业课程就是根据不同的岗位,编制出对应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由运输部挑选合适教师。
除了最后一门课程之外,其它三个课程都是通用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管哪个岗位,必须四门课程全部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讨论半天之后,终于把具体的事项确定下来,刘义兴冲冲地跑回枝江,将这个好消息传达给下面的人。
程老黑拦住了赵友诚:“赵先生……”
赵友诚一下子就拉下脸。
见他面色不好看,急忙改口:“赵部长……”
赵友诚立马笑成一朵花:“程部长有什么事?”
程老黑便开口说了起来。
刚才讨论的过程中他就一直在考虑,这种“培训考核上岗”的模式是真好,能不能扩展到整个运输部。
但是让他们运输部来做这件事,肯定是力有未逮,希望教育部能帮这个忙。
赵友诚笑了起来:“您这是打蛇随棍上啊。”
不过想想也没什么,除了初期的课程编制之外,以后原教育部的那些老师也就是多了一点文化课。和学校的学生不同,这些在职文化培训只需要认识一些常见字,对学校这边增加的工作量不大,于是就欣然应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