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私塾就更不用说,直接收主家报酬的教书先生,地位就更低了。
因此除非生活所迫,以读书人的清高,是不会去做教书先生的。
赵友诚他们这帮名士,都是家庭条件不错没有生活压力的人,让他们放下身段做教师,自然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坎了。
而李经的想法则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上。
自战国起,关于如何管理百姓就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其中就有一派观点,认为应该采取“愚民”政策。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
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推崇并实施愚民政策。
本朝大力提倡科举制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科举制的初衷和目的并不是“启民智”,而是用以对付门阀制度。
到底是“愚民”,还是“智民”,对李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秦晓鸾并不知道李经的想法,对她来说现在的任务就是说服赵友诚:“赵先生,我知道您的顾忌。不过请您听完我所讲的。”
接着她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传统的学堂和私塾教书先生地位低,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收入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收入,则没有任何体面而言;反之经济收入上去了,这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必定是水涨船高。所以秦家班这次办的学堂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提高先生们的待遇。目前暂时不定具体的数,但最低最低不会低于秦家班员工的两倍。
第二个原因还是和经济有关。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塾,教书先生都得去找学生家长收取费用。这样一来,双方之间无形中就已经是不平等关系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秦晓鸾决定将账务分开。学堂所需的费用全部由秦家班拨放,而学生缴纳学费也是交到秦家班手上。先生和学生之间并不直接产生利益。
为了表示和之前传统学堂私塾的不同,秦家班设立的叫做“学校”,先生叫做“老师”。
我们一定要把“学校”建立成为秦家班最神圣的机构,让“老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听到最后这句话,赵友诚激动得脸都红了,大声叫了起来:“好,好,好!这样变得好!”
秦晓鸾笑道:“变则通,通则达,达则兼济天下。桃李满天下,这可是做的最大的实事啊。”
赵友诚连忙点头:“秦班主说得对,我愿意来做这件事。”
秦晓鸾继续笑着说道:“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咱们的老师,首先自己要有自信。不仅仅是经济自信,更要有文化自信——就像您在达人秀舞台上表现出来的那样。老师有了自信,敢教肯教能教,学生才能学到东西能学好东西。这么一来,反过来又会更加尊敬老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赵友诚不断用右掌拍着左拳表示赞许,不过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可是有个问题啊,班主您刚才说的给老师们很高的待遇,秦家不是要贴很多钱吗?”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假如老师的待遇不能实现,这一切设想都只是空中楼阁。
第286章 奇女子晓鸾3
对这个问题,秦晓鸾早有计划。
秦家班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适龄学童的教育,这一块将会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最大的变革体现在两点。
第一点是采取大班制统一教学,即一个班定额五十个学生,有多少学生就招多少个班。据秦晓鸾估计,以目前秦家班员工数量来说,应该招满三个班没问题。虽然收取每个学生费用比较低,但人数多了总金额也就高了。
第二点变革就是老师分科教学,教《四书》的专门教《四书》,教《五经》的专门教五经,提高教师的专业性。然后每个班有一个老师当“班主任”。
另外一部分是对在职员工的文化培训。由于白天都要做事,所以采取夜校性质。未来秦家班所有管理人员,文化考核成绩将会成为一个硬标准。这样一来,光是需要参加培训的员工就不少了。
说到这里,秦晓鸾笑着说:“有文化的员工,对秦家班来说是多多益善。”
她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李经虽然表无表情,但内心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
秦晓鸾说的很多话,完全可以套用到国家管理中。
把学校建立成为秦家班最神圣的机构,让老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把政府建立成为国家最神圣的机构,让官吏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有文化的员工,对秦家班来说是多多益善——有文化的国民,对我大仪朝来说是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