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啸恭收服巴蜀后,即与朱残打过几仗,生擒了朱残等将官。当时有人建议说:“这个朱残非常残暴,甚至杀食活人,应该将他们这些人全部坑杀。”
李啸恭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看法是:如今列城到处都没平定,如果抓到了俘虏就杀的话,以后其他人都不会投降了。
于是将朱残等人全部释放。
没想到的是,当年五月朱残便召集了残部,在河南邓县与大仪朝招抚使马元贵交战,被击败。
两个月后,又与大仪朝宣州刺史周超交战,再次被击败。
同年十月,又与大仪朝邓州刺史吕子长交战,马元贵及时来援,再次击败朱残。
这时吕子长就对马元贵说:“朱残三战战败士气全无,现在咱们合兵一处,一定可以消灭他。不然的话,他的部队逐渐收拢,力量增加而粮食吃完,肯定会和咱们拼死一战,到时候咱们就危险了。”
马元贵没有同意。
吕子长只得说道:“您实在不同意的话,我自己的部队去打,您负责阻敌增援就好。”
马元贵还是没有同意。
很快,果然被吕子长不幸而言中。朱残收拢残部,在冠军县自称楚王,攻陷邓州,吕子长战死。
紧接着,朱残攻陷南阳,马元贵战死。
当月底,朱残率军侵犯西洲,太常卿邓元涛率一万步骑兵援助,终于在商州打败朱残。
第二年,朱残所部就发展到二十万,在汉水和淮河间抢掠。其实与其说他是军阀,不如说是土匪。他们的行军没有任何规律,每攻破一个州县后,就吃该处的粮食。如果大仪朝大军来攻,就把吃不完的烧掉。
这种土匪行为的结果是没有根据地,最后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竟然下令以人肉为军粮。
直到高祖四年,李世明率军前来,再次抓获朱残。和李啸恭不同的是,李世明当即下令将这个杀人魔王斩首。
第1025章 记得小三子
这段历史在座的国公都知道,其中还有些参与过,但不知道圣上为什么突然这个时候提到这一点。
李啸恭正准备拍马屁时,李世明自顾自地摆了摆手说:“诚然,表面上来看,对待这种杀人魔王除恶务尽的做法是对的。但就当时巴蜀的形势来看,还是堂兄你的做法更妥当。”
李啸恭浑身一震。
关于这件事,世人对他的评价谓之“仁”。虽然是肯定了他“不杀俘”的仁,但从后果上来看,很难不说不是“纵虎归山”的“妇人之仁”。关于这一点,是值得商榷和否认的。或者说,就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直接判定他不如李世明。
而李世明刚才这句话,丝毫没有提仁不仁的问题,给出的结论是“更妥当”,这就直指问题的核心了。
在此之前,李啸恭和李世明堂兄弟之间,根本就没有过最深层次的探讨。尽管最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闲散王爷,但在当时,两人都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自从李啸恭放弃兵权,更加不可能有这方面的交集。
李啸恭冷汗湿透了背,他脑海中只有一句话:圣上这是要摊牌啊。
他可以骗过任何人,但绝对骗不过李世明。
李世明的这句话其实是有个潜台词的:哥,别给我装大尾巴狼了。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慈不掌兵,义不理财。
作为军方的统帅,谈仁慈这两个字,就是个笑话。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个字:胜利。
为了胜利,再怎么残酷再怎么死人,都是理由应当的。
他李啸恭不是个傻子,当初也不是不知道放走朱残后会是个什么结果。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当时的做法是性价比最高的,和什么仁不仁半文钱关系都没有。
既然李世明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再不表示点什么,那就真是要“触怒龙颜”了。
李啸恭正色道:“陛下相询,臣不敢不答。还请陛下先免臣死罪。”
李世明笑道:“准。”
李啸恭这才说道:“人生在世,草木一灰。人活着啊,能做自己最开心的事,才是最幸福的。陛下欲让位太子,大概就是不想受束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李世明猛地一拍桌案,哈哈大笑起来:“堂兄说的对!那堂兄再说说,朕最为开心的事是什么啊?”
李啸恭笑道:“富有天下,日不过三餐饱腹,夜不过两丈床铺。陛下应是想着美人醇酒,歌舞升平吧?”
这话一出,其他国公不由得暗暗点头。
说实话,皇帝这个职业还真的很累人。当一个好皇帝,早上五点就要早朝,处理天下大事;退朝后光是批阅奏章就不是个轻松活,何况还有诸多关系需要处理。特别是什么门阀后宫之类,想想都让人头疼。不管天下哪里遇到这种那种的灾难,都得尽心尽力。现在独孤皇后死了,圣上心灰意冷,起了急流勇退的心思,也不是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