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您该去搬砖了(1197)

作者:我是跟风狗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第一个原因是北方苦寒之地,并不适合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打下来之后除了疆域扩大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不说,还得费心费力去管理。

第二个原因就是其实任何东西都有个最大值。拿我们大仪朝来说,地盘已经够大了,现有的管理模式也就能撑得起这么大的地盘。

俗话说得好,“天高皇帝远”。如果继续扩张领土,势必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整个管理体系做到如臂使指。这样的结果就是边远地区势必会出现大的军阀,威胁到中央的安全。

李经和一些臣子也认真分析过,大仪朝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成功运行八百年了,都还不能完全避免“尾大不掉”这种隐患。于奇正那边才成立多久?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他现在的模式有很多优点,但不意味着对于“超大型地盘”的管理就能强于大仪朝。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现在连官员都严重欠缺。当然,他可能通过类似咱们“科考”之类的模式来选拔官吏,但又和他现有的模式产生了冲突。

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然咱们中原王朝一直受到皇权相权内宫等各种争斗的制约,但同时也形成了个稳固的三角形架构。五星市现有的模式,准确的说就是“蜂巢模式”。简单的说,数以万计的蜜蜂,都是围绕着蜂王。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缺陷。

即便于奇正不考虑这些,也还有个现实因素。他现在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波斯,如果他真的很大野心,要征服也是朝着波斯、天竺、西域以西方向,怎么会舍弃容易征服的富庶之地,去费力的经营苦寒之地呢?

李世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李经赶紧问道:“父皇,我说错了吗?”

李世明摇了摇头:“从坐在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来说没错,分析得也是头头是道。错就错在你和你所商量的这些臣子们缺少一份经历。”

李经问道:“什么经历?”

李世明淡淡地说道:“打仗。”

李经:“打仗派武官就可以了啊?”

李世明斜着眼睛看了儿子一眼:“你知道我一辈子打过多少仗吗?”

这个问题对李经来说,可就真的是“如数家珍”了。不过,不等他回答,李世明又问了一句话:“你知道父皇打过的仗和占领的土地相比,比率是多少吗?”

这个问题就把李经问住了。

李世明自己给出了答案:“身经百战这个词语在朕身上不是形容词,只是描述。但我打过的仗与没打就占领的城池相比,不到百分之一。”

李经睁大眼,愣愣地看着父亲。

李世明坐起身:“一句话——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没错,李世明马上取天下,打败了无数敌人,但如果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抵抗的话,他就算是个神仙也无法取得现在的成绩。更多的时候,是没有抵抗,直接进入城市。不但没有抵抗,百姓们还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

说到底,还是他曾经说过很多次的那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民心。

战争,是直接最激烈,但也是最低级的手段。这一点《孙子兵法》早就说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现在在草原和西域,于奇正已经完全取得了民心。他现在所占的地盘,并不全是依靠武力征服的。远的阿克苏之类就不说了,就现在的局面,你刚才也说了,现在娄烦族内部就在商量直接投降的事。恐怕即便是在呼韩族,都有人打着“迎王师”的算盘。

民心所向,就不是哪一个人能决定的了。哪怕是他于奇正本人,也未必能决定。

第1022章 怎么个称呼

李世明不是没考虑过于奇正没有太大野心这个问题,只是他太清楚这个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相对富庶的中原来说,蛮族就算不说“茹毛饮血”,也都还生存在非常原始的状态。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能让他们生活富足,把他们带到更高的文明层次,必定会得到所有人的拥护。于奇正今天的成功,从表面上来看是军事上的胜利,但从内核来看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立足于这个想法,对接下来草原形势的判断就与刚才那个推论大相庭径了。

以现在而言,这件事有两个发展方向。具体往哪个方向走,既不取决于呼韩塞西,也不取决于于奇正。

李经:“那还能取决于谁?”

李世明沉声说道:“娄烦王。”

在李世明看来,娄烦王“降”、“战”、“和”都不是重点。此事的关键点在于:娄烦王是否直接杀死呼韩塞西。

无论娄烦王是自己想借机成为“大蛮王”,还是为了向于奇正献媚,只要他现在杀掉呼韩塞西,那么于奇正就不会继续东进。草原的局势就会和李经他们之前所判断的差不多。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