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墨宁所言,于奇正本人并没有称帝的想法,更没有对大仪朝不利的想法。
但不可否认的事,五星市的规模到达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他个人想不想的问题了。从客观事实上来说,无论于奇正是否称帝,五星市都已经是个实际上的强大国家。
这种情况下,大仪朝别说朝堂之上的君臣,就算是普通平民百姓心里都难免不猜忌。
对双方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双方能长时间的维持和平友好共处的状态。
从大仪朝的角度,这又是一个很难抉择的事。
别的不说,光是粮食问题就是一个大难题。如果允许卖粮食给五星市,就有可能让对方突破现在的瓶颈,实现人口的快速增长,将来出现养虎为患的局面。但如果不放开粮食商贸问题,五星市解决不了粮食危机,从“生存”这个角度,只能采取“抢”的模式。
而这个判断的基础,就是悬系在于奇正一人身上。
以李经和独孤冲为首的部分人选择了相信于奇正,他们的倾向是开放粮食。只要五星市那边解决了生存问题,双方就能好好的相处。再者,这种商贸关系是互利的,大仪朝也不吃亏。
而李世明等保守派的观点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卖给他们粮食,他们的人口快速增长,就需要更多的粮食。这么滚雪球下去,就会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窟窿。到了这个窟窿无法填补的时候,拥有了大量兵源的五星市将会比现在还要可怕。
独孤冲认为,于奇正一定也是认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亲身犯险去寻找冬小麦。只有五星市在粮食方面达到自给自足,至少是基本上能满足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因此,独孤冲夫妇认为绝对不能让于奇正回长安,至少现在不行。
姑且不说假如他真的能带回冬小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算此行未能成功,他也必定会想别的尽量自给自足的办法。
五星市有于奇正在,和大仪朝之间的矛盾能避免就避免,至少会最大限度的克制。
假设是换一个人当权,形势变得如何就很难说了。
如果出现于奇正回长安被杀死或者扣押,毫无疑问五星市会倾全区全军之力,和大仪朝拼个你死我活。
就算最终能打败兵锋正盛的五星军,大仪朝也必定是元气大伤。
这种情况下,北方荒族在大蛮王呼韩塞西的率领下挥师南下,大仪朝将会面临什么局面。
就算能把他们都打败,国计凋零成什么样子,是一件可想而知的事。
因此,独孤冲夫妇认为:于奇正夫妇决不能回长安。
天性聪慧的李墨宁听姐姐姐夫这么一说,哪里会不懂这个道理?可是在长安深宫中病榻上给她写这封信的人,是生下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个世界上最亲最亲的人啊。
想到这里,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一直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赵奋突然开口了:“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
李墨宁等三人望向赵奋。
赵奋躬身说道:“小人卑贱,本没有资格插嘴。只是……”
独孤冲起身回礼:“赵大人多虑了。咱们三人对此事正无计可施,大家一起共同想办法。”
这一问一答,其中也是隐含机锋的。
赵奋自称“小人”,是以在大仪朝的身份而言;独孤冲回复“赵大人”,是以把五星市当做一个平等国度,赵奋是朝中重臣的角度来对待。
两人又是相互客气了一番,赵奋才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这件事上,其实最最重要的一个人并不是当今圣上,也不是于市长,而是太子李经。
圣上顾忌的,是自己百年之后,李经不是于奇正的对手。因此,有对于奇正不利的想法也是为了李经。
于奇正这边,态度一直没有变过。姑且不谈是否正式建国,就算真走到那一步,也不会采取对大仪朝不利的国策。
而太子李经,虽说现在只是储君,但迟早是要登上帝位的。因此,将来大仪朝和五星市是敌是友,主要就取决于他。
这倒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独孤冲答道:“太子殿下,绝对是信任奇正的。”
赵奋点头道:“如果是这样,那就好处理了。”
赵奋的意思是:根据目前的情形,于奇正本人肯定是不能去大仪朝的。但如果太子殿下没有敌意的话,就可以让李墨宁回长安。
圣上再怎么样,也不会对李墨宁下杀手,最多也不过是暂时扣押一段时间。只要太子和独孤大人你们多多斡旋,事情最终会回到好的轨道。
这么做,一方面公主能尽到孝道,另一方面在大仪朝那边也没落下口实,不让某些人有兴风作浪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