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等赵岁岁走近就闻到化肥的刺鼻味。
“岁岁,知道这个是什么么?”大队长心情很好的和赵岁岁聊天。
“知道,是化肥。”赵岁岁跟着她娘下地的时候看到过,化肥在这个年代是要批条子才能买的,只有麦地和田里才会使用化肥。
“有了这些化肥,地里的红薯就有希望了。”大队长点燃烟斗开始抽。
赵岁岁拉着她小哥往前跑,拒绝吸二手烟。
当天下午,赵岁岁就看到红薯地里的人都在施肥,他们大队的大队长执行能力还是一如既往的快速。
“看着太阳早点回来。”陈秀禾放下手里的空桶,嘱咐小儿子和小女儿不要忘记时间。
“知道了。”赵立武挥了挥手,拉着妹妹往小和山走去。
走了10多分钟,两人来到小和山的山口处。
赵岁岁远远的就看到山上有人。
“小哥,你看那个人是不是我们队上的。”
赵立武顺着妹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有个人在树下划着什么东西,走近一看,是个男孩子,不像是他们大队的人。
正犹豫要不要再走近一点,男孩也发现他们兄妹俩。
“你是哪里人?”赵岁岁开口问道。
第122章 地主
男孩大约8岁的样子,大大的脑袋,小身板瘦得吓人,一看就是饿的,估计不止8岁。
还没等那个男孩说话,树林深处就走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妇人,“庆祝,好了没有。”
赵岁岁一眼就认出来老妇人是之前的大地主,就算是落魄了一头银发都梳得一丝不苟,饥荒之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赵岁岁特别羡慕于奶奶的发量,“于奶奶好。”
老妇人被人叫住,才发现赵岁岁兄妹俩,这算是她在富兴大队为数不多的问候,队上的人都躲着他们家,“岁岁小武,你们怎么来小和山了?”
“鹿鸣山上找不到吃的,我和小哥来小和山看看。”赵岁岁看了一眼男孩手里的树皮,这树皮应该是他们要吃的。
于奶奶一愣,赵岁岁家是富兴大队的富户,没想到还这么勤快出来找吃的,“小和山上野菜都被薅完了,就剩下树皮能吃。”
赵立武听到小和山上也没有吃的,顿时泄气,“岁岁,咱们去小叶山看看吧。”
“嗯。”赵岁岁点点头,树皮面子就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于奶奶看着远去的赵岁岁和赵立武,嘴巴张了又关,看着自家的小孙子已经饿的不成样子,还是拄着拐杖跟在他们兄妹俩后走。
老伴和儿媳妇都不在了,她想要带着孙子等国外的儿子回家。
“奶奶,这里有个馒头。”于庆祝闻到了记忆中的味道,发现草丛中的馒头,猛的扑过去抓起来,白白胖胖的大白馒头被印上黑色的爪印。
“这是谁掉的。”于奶奶接过孙子手里的馒头,轻轻的拍掉上面的指印,可惜没有什么作用。
于庆祝眼睛挪不开馒头,使劲的咽着口水,一脸的渴望。
于奶奶看到孙子的样子,有些挣扎的闭上眼睛,修养什么的没有命重要,好一会才睁开,掰下一小块给小孙子,“吃吧。”
于庆祝接过馒头,没有吃,看着他奶奶没说话。
于奶奶只好也掰下一小块吃进嘴里,“奶奶也吃了。”
小叶山上,赵立武带着妹妹在山里乱窜,只找到零星的野菜。
“小哥,估计都没有了。”赵岁岁有些气馁,她的好运气好久都没有出现,野菜的生长能力再快也架不住采摘的人多,就刚才找到的野菜都是刚长出来没几天的。
正当两人准备离开小叶山的时候,碰上相互扶持的祖孙俩。
赵岁岁看着于奶奶欲言又止的样子,开口道,“于奶奶,有事?”
于奶奶把手里的馒头拿出来,“这是你们掉的?”
“不是,哪里来的大白馒头?”赵岁岁摇了摇头,她一时心软留下的,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也不想承认。
于奶奶看到赵岁岁摇头,只好把馒头收起来,又继续看着赵岁岁和赵立武不说话。
“于奶奶,您有事说事。”赵立武看着有些着急,就这样看着他们算什么事。
于奶奶心一横,确定周围并没有人,就开始解自己的头发。
赵岁岁看得一愣一愣的,解头发做什么,慢慢的才发现不对。
于奶奶把藏在头发里的发垫拿出来,露出里面的大黄鱼,“这是我最后的依仗了,你们看看能换多少粮食。”
赵岁岁记得建国前的大黄鱼是300克,说是10两重其实只有6两,民国时期的16两的黄金才是500克。
能把300克的黄金藏在自己头上这么些年,也是个人才了。
于奶奶看着兄妹俩不接,有些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