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还是那句话,谁发明的虽然很重要,但谁重视并发展也非常重要。
而当李世民用自己那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去发现这种政策的时候,他就成功开挂了。
你也别说其他人不也这么使,没什么创新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话。
前面那句我就问你个极端的,朱元璋在继承元朝的海禁政策的时候,真的没发现什么不对劲吗。
后面那个我再说句极端的,宋朝那个但凡继承点前朝的经验,何至于成为软骨头,遗臭万年呐。
你看,有的时候继承不一定好,不继承也不一定能好,一些政策就是放在那里的,有一个能正确发现并应用的领导者,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啊。
用二凤自己的话说就是,“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征)逝,一鉴亡矣。”
虽然魏征死后你推了他的碑,但这话还是很对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印象很深的,都是“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但谁能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不重要。
反正二凤觉得挺重要,于是他就去做了,不说别的,你看看这政策安排,贞观之治,谁能反驳。]
虞美人叭叭叭一大段话,天幕下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无限循环在啊对对对对,好像很有道理,到底是谁在说唐太宗没有创新,以及这话说得真好,记下记下的无限循环中。
唐朝。
李世民魏征君臣俩尴尬对视,然后都默默移开视线。
二凤简直慌的一匹,别问,问就是有点心虚。
这种莫名其妙背刺了自己臣子的感觉,怎么想怎么诡异。
魏征也不说话,虽然按理说他应该表达些什么,表忠心也好,直谏也好。
但听着天幕,他觉得,也许这事儿可以容后再议,反正天幕正讲的时候,他们也没空分析天幕放出的资料其中内情。
主要是他没觉得自己跟陛下有什么深仇大恨的。
但天幕,你能先别提推墓碑的事吗,多晦气啊。
心里暗戳戳想着天幕结束后,好好研究一下自己跟陛下的晚年晚年矛盾,看看陛下晚年有没有懈怠的魏征心里叹气,面上不显。
明朝。
因为欣赏唐太宗,所以听得兴致勃勃,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骂,成为被殃及的池鱼的明太祖朱元璋:……
问他现在是个什么感觉,除了无语就是无语,不是,天幕你是非得点他一下是吗,不念叨一下他,你是浑身不舒服吗。
有时候朱元璋是真想,天幕对他到底是多大意见?才老是提总是提一次,不提不舒服的。
宋朝。
赵匡胤整个人都是麻的,会有种躺平任嘲的感觉。
虽然这是他那个好弟弟搞出来的事情,但阵图……
对不起,要他他也会忍不住骂出声的。
作为一个前?别人手下的武将,现?皇帝,赵匡胤简直不能更能带入那个情境。
他不用太沉浸式,只要稍微带入一点,赵匡胤的血压都快压不住了。
所以天幕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这是赵光义那小子该得的。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说出来,你们可能会觉得震撼,就这句话,尤其是最后一句,就是那个“今魏徵逝,一鉴亡矣”,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人间真实。
唐太宗是个听得懂人话,听得进去人话的人。
我这可不是在骂人,你们也看见了,在我往期的天幕里,到底出现过这种;什么,你敢说我,砍了。
:那什么,爱卿啊,朕是个虚心纳谏的人,什么,你敢说朕(拍桌子暴怒),砍了,不流放三千里,这种皇帝。
对比起来,我政哥那样跟将军撒娇求原谅的,都是稀罕种,更多就是:打输了,你怎么不提醒朕,你说了朕没听?那是朕的错吗,分明是你的错!砍了,囚禁,你自刎吧。
更多的还是那种:朕让你们按阵图打仗,听见没?你说打了败仗,死人了?那是你们不行,朕的阵图行!你说不按阵图打仗就赢了?什么,你们居然敢抗旨,砍了!
打胜仗、百姓欢迎,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们听话就行。
所以,我说一句二凤是个听得懂人话,听得进去人话的人。
我那是在骂他吗,我那是把他夸上天了。
实在是,皇帝里正常人是真的少啊。]
虞美人这话指向性可以说是很强了。
让众人瞬间想起了唐朝某帝沉迷仙丹,被方士提醒仙丹没用后,依旧沉迷磕药,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