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番外(130)

就莫名,非常有带入感。

……

[当时的李登海就在想,“m国农民能做到,中国农民也能做到。”

豪言壮语立下,他也不是光说不练空把式,很快也开始他的学习之路。

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李登海这人,怕不是痴人说梦,做梦都不做点现实的。

因为育种这件事情,没有一件简单的。]

虞美人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想起来自己还没说育种是啥。

[育种,是一种遗传学术语。

简单来说,育种的意思就是,用人工方法,选择和培育家养动物、栽培植物以及微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即通过引种驯化、定向选择、人工杂交等手段,培育出在产量和质量上能满足生产和消费要求的优良生物品种。

而现代很多作物的高产,就离不开这个育种技术。

举个例子,一种玉米它的优点是产量高,但抗病虫害能力不太行。

另外一种玉米产量平平无奇,但抗病虫害的能力特别强。

若是大家想要产量高+抗病虫害的玉米,就要想办法让这两种玉米杂交,然后生宝宝。

他们的宝宝,也就是下一代的玉米,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双高的玉米。

这样,大家懂了吗。]

虞美人说完,没再着急说下一句,而是给了他们一定时间消化。

各朝代众人闻言,先是迷茫了瞬,接着,农学家最先反应过来。

点点头,提笔,毫不犹豫先记上再说。

接着,大多数人又自己咀嚼了几遍。也都懂了。

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但问题是,他们是第一次听见这种理论,难免还是有些反应不过来。

除了这次,他们离这个知识点最近的时候,也就天幕上次讲的养蜂。

如此,听懂的兴致勃勃的对没听懂的解释。

没听懂的听完解释,也很快的恍然大悟。

跟天幕上次说的自交和杂交很类似嘛。

想着,他们瞬间自信起来了。

这好像也不是特别难嘛。

他们觉得他们可以。

完全有希望。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是……]

第97章 从100公斤到700公斤的进步

[但是,育种这种事情,还真就没一个简单的。

李登海最开始的育种之路更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总频频碰壁。

无数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在此之前,他更是经历了昼夜不停的学习。

尽管学历有限,也从来不放弃。

后来,他得了一个机会,获得当地的推荐名额,得以进入莱阳农校学习。

进入学校后,李登海也没有因此懈怠,反而废寝忘食,用一年时间,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

老师看他如此努力,十分感动,并且送他了当时十分珍贵的玉米的实验品种。

好,如今理论知识有了,玉米实验品种有了,接下来总该顺利了吧。

但并不是,李登海在高产玉米的研究道路上,先是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亩产700公斤产量能力这个极限。

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

学习、观察、记录、研究这四样,在育种的工作中,总是要去做的。

在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终于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

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在那个时代引起了轰动。]

闻言,各朝代百姓瞪大了眼睛。

成功了,居然真的成功了。

太厉害了吧。

“还不是运气,听起来也没那么难嘛。”有读书人小声嘀咕。

却很快被身边的人一顿喷。

“呵,你说不难,那你去做啊,在这里说什么。”

“就是啊,你也不看看天幕刚才说了什么,一年内学完四年的东西,观察了上百万粒种子,做了无数次实验,你看你自己能做到什么。

别说观察了,你长这么大有见过上百万粒种子吗。”

小声嘀咕的人没想到自己的话能被听见,还被旁人怼了回去,涨红一张脸,最终也讷讷说不出一句话来。

最终以袖遮面,跑了。

围观众人见此,哄笑出声,显然,对于这种“天老大,我老二”的腐儒,他们也不爽很久了。

……

[“掖单1号”落地出来后,李登海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掖单2号”的研究。

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

但北方冷的快,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

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

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