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拂晓(38)

他还停留在那个又以身相许又当牛作马当中呢。

这人怎么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秦昭明清清嗓子,开始和他的救命恩人讲述这些年的悲剧人生。

薛闻听到最后,在脑袋里回了回锅,总结起来眼前这人便是:好赌的爹,早死的娘,群狼昏死的兄弟们,还有俊美但破碎的他。

好惨。

竟然这般惨烈。

薛闻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悲剧的,所有人都误会她,即便人在尊位却偏偏要受人排挤和冷言冷语,想做的事儿做不成,喜怒都要被装进框架里,必须做到无可挑剔、无可指摘才算好。

她永远比不过一个死人。

她也早就不是薛闻,她成了曹国公夫人,成了沈夫人,成了沈母。

唯独不是薛闻。

可她来到并州,见到高门绮户之外另外一种场景。

好多人,他们想的是冷,想的会不会冻死,想的是会不会饿死,可也有人想的是雪景烂漫,是银装素裹,是“沐雪便做白头约”。

同样的雪,完全不同的心境。

薛闻并没有因为这而觉得自己的委屈不是委屈,但她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她想要看的那片广阔天地下的另一面。

她没有后悔,只是很唏嘘。

想尽自己的力量来改善一些而已。

而她听着秦昭明的话也并没有因为查查在先而觉得不过如此,所有的苦难因为苦难本身就已经很苦,为何还要比较。

“别怕,只要你想,你可以在这待很久。”

她看了看外头壮阔的成果,想起蔡大娘是如何劝解自己好好待着,又补充:“不用做这么多事儿,养伤要紧。”

上辈子秦昭明究竟如何逃脱她并不知晓,但需要如今好歹免了他进宫之事,十分欣慰地想要拍拍他的肩膀。

到最后抬起手来看着他劲壮的肩没找到下手之地,用手指轻点了下:“还是多件衣衫吧。”

-

她叮嘱完就走,背过身暗喜自己有进步。

被留在原地的秦昭明不明白薛闻为何会在看自己脐下之地面露同情。

面露同情?

为什么要同情他这个?

冷风吹来,他轻呼一口气,拄着拐回屋,赶紧穿上衣衫。

别说 ,她今天起得要比往常早点。

肯定因为他。

第十七章

传闻中那好赌爹——昌平帝此时并不知晓他心心念念的宝贝儿子正在外头信口雌黄。

淮阴侯从临淄接到命令后立刻坐上马车,前往京城,但年岁虚弱到底耗费时间。

比起前朝初始时大兴佛教,后来武宗灭佛,大安朝对佛道两家并无明面上的尊崇偏好,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淮阴侯的观星阁也透露着雪洞一般的简朴。

甚至什么都没有供奉,高高的桌案上只有博山炉燃烧着倒流香。

“渐。”淮阴侯垂眸。

“风山渐,上上卦。”

“陛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便身居高位,也有念念不可得之物,而如今便是太子殿下逢雨化龙之机。”

年老的长者拥有着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眸,如同经过岁月酿造的醇酒,浓厚和柔,使人随着她的话语开始宁静。

大安朝开国后分封功臣良将,共册八位开国国公,十二位开国侯,世袭罔替。

但随着经历太祖皇帝逝世,带走了两个国公和三个侯爷,昌平帝的时代也只剩下寥寥几位。

而这位善于占卜,精通阴阳八卦的淮阴侯一脉偏爱真龙天子,自开国以来便偏安一隅。

一生最声势浩大之事便是最初的淮阴侯身为前朝国师,断言还未曾入主中原的太祖皇帝为天命所归,保了这一脉的永垂不朽。

这一位淮阴侯自皇太子出生之日便断言:启明之星。

皇太子失踪一事太过离奇,又不能轻易动摇国本大动干戈,请有卜算之能的淮阴侯入京,已经昌平帝想到的最不引起动荡的举措。

“他是安全的,对吗?”

大殿空旷,寂静无声,倒流香的烟圈徐徐上升,如云似雾。

“旅卦。”

下下卦。

淮安侯轻笑:“陛下,既然早在一开始便已经选定了刀与磨刀石,又何必计较刀会否折断?”

长子为王,次子为嫡,本就注定争斗。

若再往前追溯,乔皇后为太祖皇帝发妻,三个儿子在战场上接连逝世,汤贵妃凭借世家出身,不声不响摘了果子,诞下如今的昌平帝。

乔汤两家皆为外戚,可新仇旧恨本就鲜血淋漓,更何况皇位倾轧你死我活,太子这一遭本就不寻常。

外头太阳高悬,可在淮阴侯那温润的眼眸中却带着彻骨的冰冷:“刀断了,磨刀石便没用。”

“换一把新刀就够了。”

两人四目相对,昌平帝久久无言,他知晓这话是他原先心中所想。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