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濡杞与昙明也来了,身边还有陈希言,带着伯由和仲平。
吕乐萱和吕乐瑶也没错过这次机会,朱槿在一处角落看见了她们。
好像这不是昙佑的传衣,而只是一场如同中秋的盛宴。
然而时间一到,僧人们排成两列,安静的转动着手中念珠。
所有人的谈笑,都不约而同的静止了。
就像是脱离尘世之后来到那个无所谓悲喜的极乐世界。
昙佑自桃林的另一端走来。
一身浅青僧衣,就像是茂林深绿中的一只浅色的飞鸟。
孑然。
朱槿在看他走来时的第一眼,心里浮现出这个词来。
昙佑比自己要更渴望自由。
朱槿忽然明白了这个事实。
不背负鲜血,不背负爱恨,他成为佛,远比做人要轻松得多。
他一步步走向济善,一步步走向济惠遗留下的那件鲜红的袈裟。
每走一步,昙佑的脑海中便似乎浮起一个个光鲜亮丽、五彩斑斓的梦境,梦里有父母姊妹,有京城的焰火,也有一株盛开的昙花。
母亲对自己说,等贤妃娘娘的孩子出世,便一定要自己好好对待她,要像母亲对待贤妃那样珍重她,父亲在一旁露出无奈的笑,但那抹笑意之下,既带着释然,也有不易察觉的担忧;
京城的焰火升上夜空,年幼的魏佑冉与灵山塔下趴在窗边一同遥望着夜幕之上热烈绽放的火树银花;
年少的公主一点一点长大,每一岁的模样都铭刻在昙佑的心里,十五岁的及笄之礼,本该是魏佑冉带她出宫时的日子,然而最后,昙佑只能给缠绵病榻的她做一支昙花花簪……
他最后似乎还是没能亲自和她一起等着昙花的花开,在走向那件袈裟之前,昙佑最后试着想象了一遍昙花从幼苗到花开时的模样,昙花凋谢的时候,昙佑就从梦里走向了现实。
从桃林走到塔下的路程,原来竟有那样漫长。
漫长到足以让自己在回顾前半生之余,还能想象到朱槿看见花开时的模样。
那时陪在她身边的人,或许会变成长青长松,修仁修安,或者是赵泽兰。
他并不是朱槿那个唯一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只是她长久以来感化不了的一块顽石。
他走到济善面前,接过那身鲜艳的袈裟,红的刺目。
像是二月的红花,像是女子的嫁衣,也像是那年雨中晕染的血水。
济善亲自替他整理衣衫,为他系好袈裟。
昙佑面前的路只剩下唯一的一条,清晰的呈现出来,抹除了其他旁生的任何一条枝节。
他会成为一位高僧,一位真正的佛陀。
那那路,并非是尘网相交,而是全然与红尘并行,他与红尘短暂相交,最终要与红尘背道而驰,奔向极乐。
他着鲜红袈裟,对济善躬身大拜,最后的余光落在朱槿身上。
她鲜红的裙裾轻轻随风起舞,眼神极淡,看向这里,又像是看向更遥远的地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见众生,自寻烦恼,爱恨无依,痴怨难解,但若不贪求,不执妄,无念,亦就无忧。
昙佑为爱恨的枷锁裹挟了太久太久,久到即使忘却自己是魏佑冉,却依然不忘记自己要爱护嘉宁,恨着嘉宁。
最初再秋黄的枯草叶间见到嘉宁之时,他恨过的。
而发现嘉宁只是一个孩童,一个天真美好的稚子时,他未尝不为自己的恨意反思,反思过后,却又一遍一遍的想起她一身鲜红衣裳,美丽活泼的模样。
他愈发恨她。
恨她天真,恨她美好,恨她比自己所有的想象都更普通、更鲜活、更加生机勃勃。
恨她全然不知自己如此恨她。
他本该爱她,就像那时他恨她那般爱她。
可如今,无论是爱或恨,对他来说都太沉重,对朱槿更是毫无意义。
他无需做魏佑冉。
那才是济惠在那天夜里,真正想对他说出的话。
昙佑侧身,再对灵山塔大拜,余光中已经空无一物。
传衣礼结束后,便到了众人在灵山寺游玩赏松的时候。
济善开口:“今江南歉收,北地苦寒,流民多聚于京城,有不少为城中悲田院容纳,一度为嘉宁长公主一力承担开支,为之医治施粥,我寺惭愧慈悲,忘却最基本的一颗利他之心,以我为先,愿将至今所有积蓄赠予悲田院,往后灵山寺中香火,五成分于悲田院。”
此话一出,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
普庆寺京中香火最盛,智远只好开口:“普庆寺也愿分出五成香火。”
他一开口,其余寺庙也就纷纷允诺让出三成四成香火救济悲田院的流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