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两个人拥抱了一下。
他走到左佑佑面前,对着左佑佑笑了笑:“左老师。”
荒腔走板的中文,瞬间把左佑佑从金色的美景中抽离出来。
左佑佑立刻振奋精神,端起架子和他握手,严肃而老成地说:“你好,姜博士。”
姜世钦伸手,示意左佑佑把自己的背包给他:“上车,我们和教授一起看看这座城市。”
左佑佑老成的表情还挂在脸上,但可耻地脸红了。
可怕的中文水平算什么?
什么都不算!
左佑佑觉得这一次见面,足以支撑她修改50页姜世钦的文稿。
上了车,左佑佑立刻发微信给荀盈,没有说话,只是发了一串“啊啊啊啊”过去,然后又甩了三个脸红的表情包。
荀盈秒回:“照片!!!”
不愧是好闺蜜,心灵相通。
左佑佑立刻甩了好几张偷拍的照片。
不要问左佑佑为什么会偷拍。美色惑人,是个社会问题,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人性的问题。怎么能怪到左佑佑身上?
左佑佑心安理得。
荀盈:“双开门!”
左佑佑:“?”
荀盈发了一张双开门冰箱的照片过来:“像不像他的肩膀?”
左佑佑露出诡异的笑容,捂住嘴,心中快乐地尖叫。
要和帅哥一起逛青岛啦!
左佑佑正在后座快乐地冒泡泡,只听卡勒布博士认真地说:“左佑佑这次来青岛时间比较紧,就不要麻烦她陪着我出行了。我们先去华侨商会史料馆。”
左佑佑:“?”
左佑佑:这种体贴倒也不太需要……
姜世钦说了声“好”,就把她一路送到了史料馆。甚至都没有堵车,顺畅得不得了。
左佑佑欲哭无泪。
她拿出推荐信,登记入馆,把史料拓印版借出,一个人坐在弥漫着沉重历史味道(也可能是书本上的尘埃与潮气)的特藏库里。
特藏库为了良好保存书籍,温度也就12度、13度,左佑佑越坐越冷,终于明白柏辛树为什么随身带衬衫了。
呜,想念柏辛树的衬衫……
想他干嘛?!
左佑佑甩甩脑袋,把柏辛树的影子甩到十万八千里以外去,认真翻阅手上的材料。
华商在朝鲜做生意,并不仅仅是做生意那么简单,他们还要打点清政府驻派朝鲜的官员、朝鲜官员、日商、韩商以及朝鲜老百姓等不同阶层的人。
1900年-1920年,近代转型期朝鲜开放了通商口岸后,在仁川和汉城,不仅仅崛起了山东帮与万泰和号,还有许许多多群体同台竞争。
如果说左佑佑之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汉城”的话,那么,现在,在山东帮的史料中,另一个城市从历史中走了出来。
仁川。
第137章 美国人吃皮蛋,韩国人斗地主
“仁川?”左佑佑在纸上记录下这个城市名。她苦思冥想半天,突然想起,“仁川港!”
仁川港,朝鲜的通商口岸。
万泰和号和山东帮都需要将国内的丝绸运送到仁川港。
“仁川哪里会买中国丝绸。”左佑佑心想,“从万泰和号的账本来看,进口丝绸对于古代朝鲜来说是是奢侈品,购买主力都是居住在汉城的王族和贵族。”
“因此,丝绸的消费市场在汉城。”左佑佑写下“汉城”两个字。她想了想,用笔在“仁川——汉城”两个城市名之间,连上一条线。
这条线,代表着物流网络。
如果说,从中国运往朝鲜的物流网络,山东帮和万泰和号各占南北、互不相侵的话,那么从仁川到汉城,万泰和号和山东帮之间,必然存在对物流的竞争。
谁的货到的早,谁就能抢占市场。
左佑佑霍然起身,她知道了!
“姜世钦博士,请帮我查阅首尔大学奎章阁的馆藏史料。”晚餐的时候,她向姜世钦提出要求,“上海万泰号在仁川的分号,还有当年仁川港山东帮的商号,我需要这部分史料。”
三个人坐在海边的大排档撸串,若干青岛啤酒瓶子伫立在塑料布上。卡勒布博士一边夹烤韭菜,一边和姜世钦探讨历史问题。
一个奇怪的组合,无论是人,还是饮食。
“仁川?”姜世钦随手递过来一串烤蚂蚱,有些疑惑,“万泰号在仁川的分号生意做得并不怎么样,我都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没什么研究价值。我觉得还是万泰和号比较典型啊?”
“救命,你为什么要吃烤蚂蚱……”左佑佑战战兢兢地用手里的肉串拨开烤蚂蚱,“我只是想,当时万泰和号的丝绸从上海运到仁川港以后,由仁川分号运到汉城。我想了解一下当年那些仁川商号的历史。”
“中国人居然怕烤蚂蚱?!”姜世钦自己咬掉了手中烤蚂蚱的头,喝了口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