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和晏铭钊一同望向那幅画,画中的古镇被菊花装点得如梦如幻,他们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秋意和菊花的清香。
当真算得上——
秋深时节菊意浓,黄金满地映斜阳。
石板街巷人迹少,小桥流水映苍茫。
沈舟与晏铭钊相视一笑,心中皆是感慨万千。
茶馆里,茶香依旧,菊花依旧,时光却已流转。
“老先生,等秋天,我们会再来的。”晏铭钊说道。
“是啊是啊,到时候一定品菊花香。”沈舟眉眼带笑。
“哈哈哈。”
老先生笑着点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被秋风轻轻抚过的湖面,泛着慈祥的波纹。
“好,好!我等着你们。”他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期待。“秋天的菊花,是最美的。”
沈舟看到画桌上散落着绘画工具,心中涌起一股创作的冲动。
“老先生,可以让小辈也画一幅秋画送给你么?”沈舟轻声问道,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散落的画笔、颜料和宣纸上,心中的创作欲如同秋叶般浓烈。
老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是慈祥的微笑。他看着沈舟,这位年轻人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秋天的敬畏。
这些东西可骗不了他这对毒辣识人的招子。
“当然可以。”老人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指着一张干净的宣纸说:“这张纸就留给你。”
沈舟微微鞠了一躬,表示感谢,然后小心翼翼地坐在画桌前。
他拿起一支画笔,蘸了蘸墨汁,心中已有沟壑。
笔触轻盈而有力,每一笔如秋风抚落叶,静谧无形亦有形。
画中,他描绘了一片金黄的树林,落叶铺满了地面,宛如一层金色的地毯。
在林间,几只小鹿悠闲地漫步,它们的身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矫健。
远处,山峦起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气,给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沈舟的笔尖跳跃,勾勒出林间一位身影挺拔的持剑少年的轮廓。
他身着简朴的长衫,衣袂随风轻拂,手中的剑似乎与他融为一体,剑尖指向远方,似乎在守护着这一方宁静。
画中的少年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他的发髻整齐,几缕发丝随风飘动,更添几分不羁与自由。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旁,欣赏着沈舟的作画过程,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这青年画技精湛,不仅捕捉到了少年的形态,更将其精神内涵融入画中。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图像,它仿佛能够讲述一个故事,传递出一种情感和意境。
当最后一笔落下,沈舟放下画笔,满意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
他转身对老人说:“这是我送给您的秋画,希望您会喜欢。”
老人接过画,仔细地端详着。他的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画很好,很好。”他说,“你有天赋,应该继续努力。”
“谢谢您的夸奖,我会继续努力的。”沈舟恭敬地回答道。
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又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画作,才轻轻地放下。他看向沈舟,眼中满是欣赏和期待。
老人微笑着拍了拍沈舟的肩膀,说道:“秋天,一定要来,我还有两壶好酒,当与你浮一大白。”
沈舟听后,心中一阵激动,他深知这位老人的邀请意味着对他的认可和鼓励。他连忙点头,恭敬地回答道:“谢谢您的邀请,我一定准时赴约。”
老人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向沈舟叮嘱了几句关于画作的细节和技巧,才缓缓转身离去。
沈舟望着老人渐行渐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秋天,我们再来一次吧。”晏铭钊微笑着说道。
沈舟微微一笑,点头,心中暗自答应了晏铭钊的提议。
秋景图中的少年,也是自己所欠的一个约定。
与小徒弟约定好,待到来年秋日山峦层叠,林木金黄,自己一定回去。
但处江湖之远,终究也抵不过庙堂之近。
朝廷的急召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将他牢牢地锁在了京城的权力漩涡之中。
秋风渐起,自己也知道,脚步被现实的重担所困,约定好登高赏秋,酌酒同醉,似乎渐渐模糊起来。
“我们回去吧。”耳畔晏铭钊的声音有些低沉,夹杂着温柔。
沈舟抬头望向晏铭钊,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已经做好了决定,微微一颤。
“回家吗?”沈舟轻声问道。
晏铭钊点了点头,他伸出手,轻轻握住了沈舟的手,“是的,回家。”他说,“无论那里有什么,都没有这里更重要。”